江门市地处珠三角西部,南临南海,其境内长达280余公里的海岸拥有众多优良港湾,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西海上贸易的必经之地。江门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久远,文化源远流长。这里既是唐、宋时期广州通海夷道上的“放洋”之地,又是明清时期东南亚地区入贡夷船规定停泊的澳口。这里既有华夷船舶往来的交通驿站,又有指引西洋航路的重要航标,还有守护海上丝绸之路的卫所营寨。古代至近代的江门人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前往异域他乡谋生,成就了现今的中国侨都。江门现有大洲湾遗址、新地村天主教堂、广海卫城城墙、紫花岗烽火台、官冲窑址等九处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名录。2014年,江门市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启动海丝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工作。经过不懈的努力,目前已取得较好成效:基本健全了海丝保障机制,提升海丝遗产及文物保护级别,并建成了海丝展览馆。

当前位置: 移民之路

侨乡历史

转载来源:台山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官网     发布时间:2019-03-05

  台山的开发史最远可追溯到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是在市内发现出土的陶片、石器和瓷器、铜器等文物。台山,旧称新宁县,1499年设县,1914年因全国有三个县同名,故以台城之北有三台山,改为台山县,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

这是“挥泪出洋”图。台山毗邻港、澳,南临南海,广海湾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必经口岸之一,台山人很早就利用这优越的地理条件开展对外交往及移民活动。但大规模的海外移民,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才掀起的,当年,我们的祖辈就这样稽首告别亲人,登上这种三桅木帆船,开始充满血泪的出洋谋生之路。

第一部分  辛酸血泪

    台山华侨先辈因旧社会政治腐败、灾难深重,在民不聊生的年代里背井离乡、漂洋过海谋生的。早在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天竺高僧智药三藏远航来到台山广海港,在灵湖寺亲手植菩提树一株,说明早在1500年前,台山就开始了对外交往活动。明代嘉靖三十一年(1552)西班牙传教士方济各·沙勿略来我国传教,病逝于上川。成化年间倭寇常骚扰广海、赤溪等沿海地区,掳人掠物,使到沿海一带居民生活无定着,被迫出洋之人,为数不少。到了清代,清政府为了防止沿海人民支持郑成功的反清斗争,拆界迁民,沿海居民不满迫迁,纷纷飘流海外谋生。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改变了清政府施行了200多年的海禁政策,从此华工出国由非法变为合法。19世纪中叶以后,国内战乱频繁,社会动荡,天灾加剧人祸,把民众逼上出洋之路;由于海外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极大需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我市沿海一带招募大批华工出洋。据记载,1880年在美国的台山人已达12万。台山最早有史料记载的第一位华侨是乾隆三十九年(1774),广海人陈学进偕同儿子陈社保赴南洋,这是《山背族谱》的记载。1802年,端芬人曹亚珠赴新加坡谋生,是新加坡的开拓者之一,这是《新加坡宁阳会馆历史治革》的有关记载。据《美国华人史展览》引载,最早到美国的三名华人,其中一人为台山人。这是祖辈当年出国的口供纸和华侨在当地的出世纸、居留证。

“猪仔”是“契约华工”的侮辱称呼。19世纪,西方国家掠夺殖民地,通过人口贩子,在我国沿海地区大肆诱掠廉价劳动力。被诱骗者在出国前签订“合同”后,当作商品被卖,变成奴隶,人贩子从中牟取暴利。“猪仔贸易”这一制度始于西方殖民者东来之时,盛行于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直至20世纪30年代才告废止,它成为中西方关系史上最丑恶的一页。这是“猪仔贸易示意图”和报纸对“契约华工”悲惨遭遇的有关记载。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排华法案,美国掀起排华运动,并波及全球。这是排华时期华侨在天使岛遭受种种迫害的有关记载。

第二部分  艰苦创业

侨居在外国的台山人,主要从事修筑铁路、淘金、种植果菜和洗衣业,他们在异国艰苦创业,对当地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因此,美国总统福斯特和加拿大首任总理约翰·麦当劳对华工作出了高度的评价。1863年,美国开始修筑中央太平洋铁路,台山华工人数占总劳力的50%。19世纪80年代,美国加州菜农中1/3是台山人。刘锦浓,把家乡的园艺品种和技术引到美国,1888年培植“刘锦浓橙”品种,1911年获美国果树学会的“威尔特尔”奖。区尊让,在夏威夷经营种植菠萝致富,有“菠萝王”之称。这是华侨从侨居国带回家乡的缝纫机、自行车、毛鸡酒埕、烫斗、锄头等生产、生活用具。

梅光达(1850—1903年),原籍台山端芬,是澳洲先侨领袖。1888年排华风潮时,他出面与澳洲官吏交涉,维护华侨利益,深受侨胞的拥戴,清延乃赏他以“五品军功”衔。1894年他第三次回国,把澳洲的羊毛带进中国,因而获清政府授予“四品军功”衔。他既是商界巨子,又是一位慈善实业家。1902年悉尼市长赏给他一个银牌和澳币330磅。他的生平事迹被载入《澳洲百科全书》及《澳洲名人大辞典》。这本书是他的妻子为他写的小传;相片为梅光达玉照及功牌。

  著名眼科专家陈耀真教授,原籍台山端芬,1912年考进波士顿大学,边工边学,六年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929年成为美国著名霍斯普金斯大学眼科第一个中国籍研究员。图为陈耀真教授(左)和夫人毛文书教授合影。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今,台山籍华侨华人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餐馆业、商贸业、旅游业、农业、金融业、文化科技、政治等行业涌现出很多成功人士,为居住国的经济建设、科技进步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著贡献。祖籍台山的骆家辉, 1995年首次当选、2000年再次蝉联华盛顿州州长,成为美国200多年建国史上第一位华人州长,写下了美国华人参政史新的一页。伍冰枝, 1999年9月被任命为加拿大第26任总督,成为加拿大建国以来第一位女性华裔国家元首。

定居在国外的台山人为了团结自存,自发以地区或宗亲关系成立社团。台山人在国外组织的华侨团体有美洲洪门致公堂,加拿大卡城李氏公所,纽约和新加坡的宁阳会馆等,多达几百个。这些华侨社团起着联络乡亲,团结一致为侨胞谋求利益和排忧解难的作用。华侨和侨居国人民并肩反帝反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华侨青年成立各种抗日团体,开展反法西斯斗争。

第三部分  爱国爱乡

广大侨胞向来十分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在祖国每次重大变革和抗击外来入侵的斗争中,都作出卓越贡献,对家乡台山的建设更是不遗余力。在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中,台山籍华侨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从人力、物力上给予极大的支持,为辛亥革命的成功作出了极大的贡献。祖籍台山的李是男,辛亥革命时任中华革命军筹饷局会计;黄湘、马湘分别担任大元帅府待卫大队长、副大队长。

在抗日战争中,侨居世界各地的台山籍爱国华侨积极行动起来,全力支持祖国的抗日战争,成为祖国抗战的坚强后盾,尤其在祖国空军对日作战和航空建设方面,作出了新的贡献。1932年,台山旅美国华侨飞行员黄毓全在上海对日空战中殉国,成为抗日战争中牺牲的第一位华侨飞行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对日作战中,1941年8月成立的飞虎队在陈纳德将军指挥下,英勇善战,击败了侵华的日本空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在“飞虎队”中,已知的台山籍飞虎队员有:梁炳聪、谭耀鸿、余新贤、余新伦、余新振等22人。

台山华侨素来有爱祖国爱家乡的光荣传统。在晚清时期、特别是民国时期,他们倾家竭力,掀起了支援祖国和家乡建设的高潮,其伟大爱国精神永彪史册。陈宜禧,15岁赴美谋生,参加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建设,历40余年,由一个筑路杂工成为一名出色的工程师,后当上华侨领袖,1904毅然回国,自筹资金自行设计修筑了驰名中外的新宁铁路。

“金山箱”是19世纪至20世纪初期美国流行的一种贮物箱子,箱子大而深,四角镶铁,十分结实,装满衣物后,非三四个人不能搬运。当年台山交通闭塞,路途转运险象环生,常有土匪或歹徒抢掠,但华侨返乡仍要多带几个“金山箱”,因为这是财富的象征。这是旅美国华侨黄权章、旅古巴华侨李恩育等带回的“金山箱”。

我市华侨关心梓里,积极捐资办学和兴办医院等公益慈善事业。“台山县立中学”在加、美华侨积极支持下,先后捐加币近25万元和美金24万元,建成一所规模宏伟的、设有高、初中的完全中学。据统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台山利用侨资兴办的小学有86所,中学9所,桥梁15座。

第四部分  今日台山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行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使我国进入了一个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台山侨乡乘着改革开放之风,奋发开拓,不断前进,实现了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在交通能源、工农业建设、文化、教育、旅游等领域取得可喜的成绩,出现崭新的面貌。这是新台高速公路、亚洲最大的火力发电厂——台山铜鼓发电厂、都斛万亩高产示范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汀江圩华侨近代建筑群。

第五部分  丰碑

台山旅居港、澳、海外乡亲热爱家乡,情怀梓里,关心、支持家乡建设,为建设富庶繁荣、文明进步的侨乡贡献力量。改革开放20多年来,旅外乡亲捐资为家乡兴办的教育、文化、卫生、交通、社会福利等公益事业达1.7万多项,捐赠资金总额超过12亿元,捐赠项目遍布全市城乡,包括新建扩建医院、学校、敬老院、幼儿园、托儿所,兴建影剧院、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科学馆以及文化楼、文化馆,建桥梁、修公路村道,设立各类基金会等等,恩泽遍及台山方方面面。台山旅外乡亲的功绩永载史册。

后  记

台山侨史展览,真实而生动地记录了我市先侨含辛茹苦、艰难创业的历程,再现我市华侨热爱祖国、关心家乡、兴办实业、乐办公益所作出伟大贡献。华侨的光辉业绩是一座历史丰碑,这必将激励着千百万海外同胞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团结一致、同心同德、和衷共济、奋力向前,为社会进步、为祖国繁荣昌盛、为振兴台山侨乡,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