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址
铜鼓湾遗址
00:00
08:41

铜鼓湾遗址

坐落在广东省江门的台山市田头镇的文化古迹——铜鼓湾遗址,为我们拨开历史的云雾,见证了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铜鼓湾便有了人类的文化的痕迹。

在考古学的概念中,没有人类活动痕迹的地层堆积叫“自然层”,人类居住在一起后,会对自然层造成一些改变,天然的泥土被挖掘、培整甚至烧灼以作种植、建筑等用,成为熟土,这层熟土中常常夹杂着人们遗留下来的器物,这种包含着文化遗物的熟土层就称为“文化层”。“文化层”对于判断遗址的历史年代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文化层堆积得越厚,层次越多,说明该遗址人类生活的历史越悠久。1997年,考古人员在铜锣湾发掘出500平方米的人类生活遗址,文化层厚达0.9米,犹如一部厚厚的“编年史”,第一页的编年是商代。

铜鼓湾遗址出土的陶器,以夹砂陶为大宗。“夹砂陶”是一种特意在陶土中掺入一定数量砂粒、石屑,或直接选择含砂量较大的陶土做胎,烧制而成的陶器。提高陶土中的含砂量,目的就是为了使陶坯在烧制受热时不易裂开,我们今天使用的砂锅、煎药器皿等就是从夹砂陶而来。铜鼓湾遗址出土的可辨器类有釜、钵、圈足盘、器座等,纹饰有绳纹、麻点纹、条纹及少量的刻划纹。绳纹原本只是在制造中无意留下来的纹饰,后来便转变为功能性、装饰性的纹饰,并对后世器物装饰纹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简约的图案纹样穿越时空,向我们呈现古代铜鼓湾人丰富多彩的物质与精神世界。

铜鼓湾遗址出土的石器有砍砸器、尖状器(取食蚝的工具)、砧、锛、刀、锤、网坠、磨盘、砺石、环砥石、环芯等。通过这些碎片,我们能看出殷商时期人类生活的各个侧面。古人用研磨石器来摩擦植物的根或块茎,把里面的淀粉研磨出来,剩下的植物纤维则丢掉。商代生产力低下,人们的食物粗劣,如果没有研磨石器这类工具的辅助,人类的牙齿将会磨损严重。

遗址出土的砍砸器和尖状器还清楚地告诉我们,远在殷商时期,生活在铜鼓湾的人们就已经懂得“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从海里捕捞生蚝作为食物。由于蚝的外壳极其坚硬,先民们便制作出砍砸器来破壳,再用尖状器来取食。遗址所在的铜鼓湾处在咸淡水交汇的地方,生蚝吸食海水里的浮生动物特别多,因此,这里的生蚝长得比其他地方更肥大,味道也更鲜美,极富营养价值,是蚝中的珍品,如今的台山已是全国最大的蚝苗种供应地。当今天我们啖吸着洁白肥美、鲜嫩可口的台山生蚝时,遥想三千年前铜鼓湾先民们在这里砸碎蚝壳、挑吮蚝肉的情景,是不是嘴里又多了几分历史醇厚的况味?。

浩如星辰的文物古迹和文物都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铜鼓湾遗址是宝贵的,它是当时人类社会活动的一个缩影,所蕴含的信息具有巨大的价值。它让我们得以窥探商代台山铜鼓湾人的生活方式,揭开铜鼓湾历史文化的神秘面纱。

古朴的风尘继续吹着铜鼓湾遗址,更增古色古韵。


选择集数(共1集)

  • 1
  • 铜鼓湾遗址
  • 08:41
  •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