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山咀遗址
罗山咀贝丘遗址静静地坐落在环城都会村罗山南面的山坡上。其占地约132平方米,距离县城约五公里。在1957年的夏天,经由省文物普查队的深掘,再一次重见天日。在1959至1963年前后,历经了三次深掘和清理,发掘出了许多原始社会遗留下的文物,包括石器、骨、蚌器、陶器以及陶器碎片。此后还发现了一座原始文明墓葬。后因筑路,遗址已被损坏殆尽。
罗山咀贝丘遗址是典型的贝丘遗址,其多分布于海、湖泊以及河流的沿岸。是属于古代人类居住遗址种类的一个分支,其以包含大量古代人类食馀抛弃的贝壳以及其他食物残渣为显著特征,这些可食用的软体动物壳由于包含钙质,因此往往保存较为完好,在罗山咀贝丘遗址出土有大量蚌器,包括骨锛、骨针、骨饰、龟牌、圆骨饰、蛤壳雕刻等,其大多由鱼骨、兽骨和龟壳做成,一般都磨制的水平较高。根据罗山咀贝丘遗址的地理位置以及贝壳种类的变化,可以了解到古代江门海岸线以及海水温差的变迁,对于复原当时江门的自然条件以及远古江门人的生活环境也有重大帮助。
陶器、陶片也是罗山咀贝丘遗址出土文物的重要部分,出土的陶器、陶片多为罐和缸之类,也有珠式陶纺轮、穿孔陶网坠、陶簪和3件圆底小陶罐等多种不同样式。其材质全部是夹砂粗陶,以黑色最多,少量是红色的。纹饰多为绳纹、蓝纹、斜方格划纹和素面陶。陶器的存在揭示了远古时代江门人采集渔猎的生活
罗山咀贝丘遗址发掘出的原始文明墓葬是瓮棺葬,也是广东省最早发现的瓮棺葬。瓮棺葬的特点是使用日常使用的陶器为墓葬葬具,底部钻有小孔,作为逝者灵魂出入的地方。罗山咀贝丘遗址的葬具是一个圆底大陶缸,死者是个年长的女姓,可能是一个地位尊贵的人,瓮型的棺椁作为一种保护可以防止尸体被野兽伤害,其本身也类似孕育生命的子宫,体现了远古时代江门人对于灵魂转生,生命生生不息的信仰。
罗山咀贝丘遗址还出土有大量的打制石器,包括石斧、石、砍硒器、石网坠、砺石等,都是半磨制的,器物上也留有很明显的打制痕迹。遗址属于距今约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之交。发掘工作为我们进一步认识江门区域的早期文明建立了新的视角,并为珠三角地区早期考古学文化的研究注入了新的内容。
罗山咀贝丘遗址的出土还原了四千年前江门人在这里生存和繁衍的风貌,对研究古人类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其陶器、石器、蚌器的各自出土体现了远古时代人类先祖利用不同工具生活,开辟远古时代人类生存的新天地。站在如今,回顾这一个蛮荒但充满生命力的时代,感受这一份来自远古时代的智慧与探索,以更坚定的脚步迈向江门发展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