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海卫城城墙遗址
江门台山广海镇,是一座具有悠久海上贸易历史的沿海小镇,是台山市最兴旺、最发达的商埠和渔港,也是台山市著名的革命老区。一座不起眼的广海卫城遗址,就这样“大隐隐于市”,隐藏在这闹市的一角。
将时针拨回公元1394年,即明代洪武二十七年,在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令下,全国多座卫城开始兴建,台山广海卫城就是其中之一。明朝实行卫所制,是有明太祖所创立的,其构想来自于隋唐时代的府兵制。作为拱卫城池,抵御外敌入侵的重要堡垒。
2019年2月,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示广东省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拟推荐名单,台山有六处文物在列,其中就有“广海卫城城墙遗址”。
广海卫城东门城墙遗址位于广海卫城的郊外。遗址包括广海卫城城墙、紫花岗烽火台及附属文物紫花岗摩崖石刻。
在如今的时代,走在广海卫城的城墙边,城墙有内、外包边墙两重墙体。墙体内侧用比较规整的石料包边砌成内墙,包边石料保存较好,外墙用粗砂土夹石灰夯筑而成,即为俗称的“三合土”,其质地极坚实,内含少量砖瓦碎块,石料包边与外墙中间夹夯土,为城墙主体。其中,东城墙南部一段保存最为完好,该段城墙地处山腰,内、外包边墙完整,外包边墙高出内包边墙1.5米,外包边墙为夯土墙,极为坚实,该处城墙残长5.9米。
紫花山烽火台遗址高5米、下底边长9米,上边长6米,由花岗岩石块砌成,上有垛口。其与鸡罩山、莲花山上修筑的另两座烽火台一起呈“品”字形,成为广海卫重要军事通讯联络点。
紫花岗摩崖石刻,一块巨大的花岗岩石,阴刻着“海永无波”四个楷书大字,这是明代都指挥使张通于天顺2年即1458年征剿倭寇海盗得胜后所书,后来巡视海道副使徐海命人刻之于巨石,以示纪念。
它们静静地站在山岗上,听海潮翻滚,看海风阵阵,就这样度过了六百多年。断垣,像是一个苍老的卫兵,尽管身边的战友们早已倒下,尽管只剩下它一个,它也依然昂首挺胸,履行着延续了六百年的使命,守护着这座古城;烽火台,则像是一个饱经风霜的战士,它不再担负传达信息的使命,它用身上的灰烬,向后人讲诉以往的故事;崖石刻,像一座载满荣誉的丰碑,它骄傲地展示身上的石刻,给后人讲诉光荣的历史。
一座历经时代变迁的广海卫城,三个古色古香的遗迹,是重要的参与者,参与了保卫沿海城市和人民重要的海防任务。也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的重要见证者,见证了海上“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繁华;也是一本最好的教科书,将一段熠熠生辉的历史娓娓道来。站在新时代的我们,一定要记住这段繁华的海上丝绸之路史,这段光荣的海防史,向世人讲好江门的历史,讲好丝绸之路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