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婆山沙丘遗址
在山灵毓秀的五邑天地。可以寻到一处连绵的古兜山系,从洪婆山山顶一路向下,途中可见碎石百许,分布杂乱,大小不一,从山脚看去,这些零落的石头与洪婆叠翠相得益彰。山脚下不远处躺着一处沙丘,距今约3000-4000年的新石器遗址——洪婆山沙丘遗址便藏匿于此,鲜为人知。
洪婆山沙丘遗址分布面积约20000平方米,位于新会区南部的崖门镇梁黄屋村洪婆山脚的一片沙地上,西北靠古兜山脉的洪婆山,东南临崖门海口和黄茅海。在这片古老而又神秘的沙丘上,曾经生活着一群头发蓬乱,打着赤膊,光着脚丫,粗犷直率的人们,他们学会了用磨制法来制作石器使他们的工具更加锋利、经久耐用;学会了栽培植物、畜养动物,来代替难以满足生存需求的采集、狩猎,拉开了这片古老沙丘上原始人生活的历史帷幕。
斗转星移,日夜轮转。2008年8月,这片古老的沙丘迎来了一批考古专家,在这20000平方米的沙丘上,专家们采集到了少量的陶片和磨制石器。虽然这些刚出土的文物边角都或多或少有些缺损,表面也沾了一层厚重的黄土,且有诸多磨损的痕迹,但对于新会博物馆来说,却是如虎添翼。陶片有夹砂陶和泥质陶两种,夹砂陶纹色多样,需用绳纹压上去印才可制成,既美观又结实。根据陶片本身的形态、纹色,专家们再对比了附近对应的文化遗址,他们估计这些陶片有三至四千年的历史,年代大概是新石器晚期到商周这段时间,可以说是新会比较早期的历史了。由此可见,在原始时期那么艰苦的生活条件下,人们都能做出这么好的陶制品,他们制陶的手工技术该有多么高超!
此外,在遗址上还发现散落较多水晶的碎片和柱状晶体。部分地层中可见有一层细小的白色砚壳。专家按采集的文物和周边地理分析,推断洪婆山沙丘遗址应是新石器晚期的沙丘遗址,与附近的礼乐围沙丘遗址同在一条沙堤,与崖门对岸的炮台山沙丘遗址、下沙沙丘遗址以及珠海、台山的沙丘遗址相近,年代距今约4000年以前。这些遗址是江门市新会区现时发现规模最大的远古人类遗址,连片遗址分布面积约15万平方米,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
而如今的洪婆山沙丘遗址却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尤其是文物。如果你到那儿去,相信你能看到不少驾驶着机器前来取沙的商人,还有大片的鱼塘和养鸭的沙塘。通身雪白的鸭群浮在平静的水波之上,扁平的脚掌藏匿在水面下,时不时把嘴伸进去清凉解渴,玩腻了就游回岸边,一摇一摆地晃去居民区吃饲料。这看似平静无波的朴实乡村生活,却是以破坏文物采集与保护为代价的——挖沙破坏了原来的地层,也破坏了沙层里边的文物;为了养鱼养鸭,大量的陶片也已经被挖走了,所幸的是剩下的很多沙堆也保留了不少的陶片,等待着被发现。
据新会博物馆副馆长林文斌介绍,这里原本是海边的沙堤,原始人在沙堤过着原始的生活,如打渔、捉贝壳等,因为沙子本身有流动性,海水把沙子冲到一起,新旧不断变换,因此原始人不会在一个地方长久生活,不会形成村落。所以沙丘遗址的特点不是很固定,文物的分布面积广、数量少、分布不集中。
洪婆山沙丘遗址是江门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这片土地是古老的,也是神秘的,来日漫漫,且看包容开放、自信进取的江门人深入聆听这片土地的神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