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门古炮台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古井镇崖门村,位于新会区南端,距新会城区约35公里,屹立于南海与银洲湖的相接处,因东有崖山,西有汤瓶山对峙,延伸入海,就像一对半开半掩的大门,故名崖门。在这里,一座雄伟壮观的古炮台倚山面海,紧紧扼守着通往南海的进出水道,这就是崖门古炮台。崖门古炮台遗址,古称镇崖台,位于崖门东岸银洲湖出海处,建于清嘉庆十四年。崖门古炮台紧扼崖门海口,形势十分险要,一直以来都是海防要地。
崖门古炮台为半圆形,弧长约150米,高约7米;砌石为基,环筑如城堞;面海而立,背负崖山。炮台分上下两层,下层炮位二十二个和二个门洞,上层炮位二十一个,灰沙夯土筑墙,十分坚固。上层有临海观察走廊,后有指挥台,有望窗和驼峰式缺口,瞭望窗24个,驼峰缺口45个,遗有小炮二门。炮台还有可通海边的正门和侧门,正面门额刻有“镇崖台”三字,侧壁刻有“炎海风清”四字。炮台内设有暗道、弹药库、兵房等,现在尚存有大炮3门,是1842年间佛山铸造的,炮重2吨。170多年过去了,锈迹斑驳的炮身依然可见当年铸造时留下的铸文。1959年和1980年先后曾作过修缮。1989年6月,崖门古炮台遗址被定为广东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低岭暗水苍茫,此是崖门古战场。帆影依稀张鹄鹞,涛声仿佛斗豺狼。艰难未就中兴计,慷慨犹增百代光。二十万人齐殉国,崖门今日有余香。”这是田汉先生来到崖门古炮台时,即兴而作的诗歌《崖门怀古》。它书写了崖海大战的激烈,以及二十万人殉国的悲壮场面,表现了崖海大战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炮台镇威,字迹依在,对着入海口,打倒一切来犯之敌!崖门古炮台历史上曾多次击沉倭寇和葡寇侵扰的贼船,也曾阻击过不少企图登陆洗劫乡村的海盗。鸦片战争前夕,清两广总督林则徐派重兵驻守,令英侵略军望而却步。抗日战争期间,抗日游击队也曾凭借崖门炮台的险要,抗击日军的侵略。如今随着岁月更替,国泰民安,炮台战火硝烟已逝,崖门古炮台在阳光的照射下,似乎从一个凛冽的汉子变成了一个温柔的女子,没有锣鼓喧天的呐喊,没有炮火连天的雷鸣,唯有古炮台简介和田汉的《崖门怀古》诗篇矗立在广场上,安静无比。回首望去,斑驳的炮台在阳光下泛着黄光,与山水相融,眺望远方,我们可以看见炮台外的海面上,昔日炮弹纷飞的岁月已不再,只有远处的船静静地在海面上航行。
崖门炮台上,那棵一百八十多岁的古老的木棉树见证了历史的兴衰,尽管树上的枝叶都在冬天变得枯黄了,但还能坚强地存活下来,每当春日来临,葱翠的绿叶仍长满了枝头。在这近两个世纪里,中华民族一度面临着外忧内患,无数的欺压和屈辱。无数仁人志士的贡献和付出,换来了今日的太平盛世。历史需铭记,须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不远处,紧挨着崖门古炮台的,是象征着现代文明和时代繁荣气息的崖门大桥,这是一座特大型双塔单索面斜拉桥,是国内此类桥梁中主跨最大的桥梁,位列亚洲第二。昔日战场上挥戈披靡的将士们,他们将热血沸腾在这片土地上,最期盼的一定是如今这片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