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居
陈白沙祠
{{ play_currtime }}
{{ songarr.length > 0 ? songarr[play_idx].file_time : '' }}

陈白沙祠

江门名人陈献章,人称“白沙先生”,是明代著名学者,阳明心学在岭南发展的开宗第一人。他创立的“岭南学派”,又称“江门学派”,大大提升了岭南的学术水准,为岭南在明清时期的崛起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陈白沙因此被誉为“岭南第一人”。1986年,为纪念白沙先生,弘扬江门文化,江门市政府在陈白沙家乡陈氏家祠的基础上进行修葺,并辟为陈白沙纪念馆。2019年10月,陈白沙祠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陈白沙先生纪念馆,以陈白沙祠和贞节牌坊为中心,前面是白沙铜像广场,屹立着陈白沙的青铜像,他身着长袍,神态庄严,气宇轩昂,颇有圣贤风范。广场的两侧是书画廊,游客们会在此品茗赏画。白沙祠的东侧是“小卢山书院”,现在设为“陈白沙先生事迹陈列馆”,展示着陈白沙的生平事迹及墨宝拓片;白沙祠的西侧是旧民居,称为“白沙故里”;白沙祠的后面是小卢山花园,保留了陈白沙父母的合葬墓。

陈白沙祠门前矗立着一座木石结构的牌楼——贞节牌坊。陈白沙先生的父亲早逝,母亲林氏夫人24岁便开始守寡,含辛茹苦将陈白沙抚养成人。明宪宗为表彰林氏夫人的事迹,便下诏修建了这座牌坊。这座牌楼具有独到的建筑艺术,是广东省仅存的两处明代建筑之一,对研究木石建筑具有很大的价值,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这座高达九米的牌楼,竟然没有一钉一铆,外观瑰丽,结构严谨。

陈白沙祠平面布局是四合院式的,坐西北向东南,主体建筑排列在纵轴线上,共四进,由祠门进依次为:春阳堂、贞节堂、崇正堂、碧玉楼。每进之间有庑廊相连接,青砖土瓦,绿硫璃剪边。梁架结构严谨,造工精细,各朝代都有修葺。

首进春阳堂是为纪念陈白沙筑造春阳台静养悟道的事迹而命名的。门上书写着“圣代真儒”四字的匾额,向我们娓娓道来被尊为“真儒”、“活孟子”的陈白沙先生。堂的正中,悬挂着两块牌匾,一块书着“陈白沙先生家祠”,另一块写着“江门正派”向我们述说着陈白沙先生在理学界的重要位置。屋梁上刻有人物、花果、龙凤等多种精致图案,整个檐廊布局和谐,装饰精细,风格庄重,是江门绝无仅有的古建筑。

贞节堂是为了纪念陈白沙的母亲林氏的贞洁事迹而命名的,是祭祀陈白沙父母的地方。门楣上“贞节堂”三个字为陈白沙先生的老师吴与弼所写,陈献章在他的严格治学下深受启发,获益良多。次间后有两侧卷顶门:左门曰“主静”,右门曰“致虚”。“主静”和“致虚”都是宋明理学家的道德修养方法,意指尽力让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得生活清静坚守。

崇正堂是祭祀陈白沙的地方。该堂所有的柱都是木质的,梁架为双步梁结构。明间后面设有木质结构的神龛,前面雕有花卉图案,龛内置有陈白沙泥塑坐像,坐像有1.5米高,像前置灵牌,刻阳文。堂正门悬挂着何维柏所书的“崇正堂”匾额,堂内有木刻对联:“道传孔孟三千载,学绍程朱第一支”,都是明万历二年朝廷的赐额。

碧玉楼原来是陈白沙的故居,因当年重获祖传碧玉而建楼志庆,是陈白沙珍藏祖传碧玉和奉养母亲的地方。陈白沙逝世后,年久失修,于明万历十二年才得以重修扩建,并在楼前建陈白沙祠,与之成为一体楼,首层的柱和柱础均为花岗岩石。楼的结构除了二楼的金柱柱础保留明代的特征外,其余为清代维修后的建筑装修。

陈白沙祠古色古香,圣代真儒美名扬。

选择集数(共1集)

  • {{ index+1 }}
  • {{ item.title }}
  • {{ item.file_time }}
  • {{ item.vie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