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故居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饮冰室主人。同治十二年正月二十六日,梁启超出生于广东新会熊子乡茶坑村。光绪十五年,梁启超参加乡试中举,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新会梁启超故居建于晚清,坐落在“中国十大最美乡村”——新会茶坑村,距离新会城区12公里,位于珠江八大出海口崖门水道银洲湖畔,面向南海,背靠凤山,田野、鱼塘环绕四周,大榕树、石板巷、青砖房有序分布,可谓依山傍水,钟灵毓秀。是梁启超出生和少年时期生活、学习的地方,具有非常重要的文物价值,是江门著名的名胜古迹。1983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梁启超故居是珠江三角洲特有的三眼灶式构筑,为传统的青砖土瓦木结构,包括故居、怡堂书室,中间以回廊贯通,建筑面积418平方米。故居面积155平方米,两层高,通高6.9米。内分一正厅、一偏厅、二耳室,两厅前各有一小天井。
走入门楣高耸的正厅,只见门楣的蓝色木匾额中间刻“一等嘉禾章中卿衔少卿司法总长参政院参政”,上款为“中华民国四年”,下款为“梁启超立”。这是民国四年,梁启超先生回乡为其父祝寿,为自己而立的牌匾。厅内有酸枝台椅,踱步于此,似乎可以听见梁启超先生的祖父镜泉先生在给儿孙传授知识之外,还讲述宋元故事,激发其民族情感的谆谆教导。正厅的墙上挂着些书画对联,显出书香人家的本色。正厅的左右两侧各有一耳房,是梁启超父母和少年梁启超的卧室,卧室的面积不大,布置也相当简单,只有一床、一柜、一桌。为了充分利用空间,通屋建有木楼阁,设走马式曲折栏杆,别具晚清岭南侨乡建筑的艺术风格。
从正厅的天井跨进横门入另一天井,便是偏厅了。偏厅相对狭小,只摆得下一张圆桌和几张圆凳。正厅与偏厅之间,隔着一条小水巷,其中设有长长的石梯级,从便从两厅通往顶阳台,阳台为四角飞檐的小楼亭书房。内设有木板阁楼,书房如今仍保留木床、衣柜、凳椅等家具,门窗精雕细琢,上面的图案栩栩如生,远眺窗外,还可以一窥崖海风光。
故居的南边,有几间青砖砌筑的房屋,自为一座独立的小院。院内房屋总建筑面积124平方米,名为“怡堂书室”,是梁启超曾祖父所建,是梁启超少年读书、接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地方。小院的正堂是梁启超的父亲梁宝瑛教书的地方,正堂的中央挂着一幅孔圣人画像,两边是对联:“立修齐志,读圣贤书”,闭上双眼,仿佛听到朗朗的读书声。正堂西侧的北耳房,为梁启超父亲梁宝瑛教书时的卧室。而南面的耳房,是梁启超上京考试落第之后,于1892年携新婚妻子李蕙仙回家后居住的地方。次年,长女梁思顺也出生于此。正是这个东西南北不过二百平米的小小院子,少年梁启超在此启蒙开智,北游南海,入京师,游洋四海,终成一代宗师。
故居陈列了梁启超先生在此居住时使用的家具、生活用品,如民国青天大花瓶、金木雕彩瓷画《八仙图》、蓝釉炉和木磨、椿、蓑衣、葵帽等摆设,现经扩建,增加了梁启超先生的立像和陈列室,陈列室内存放梁启超先生部分珍贵的遗物、著作,展出大量梁启超先生的生平照片及播放梁启超先生事迹纪录片。梁启超故居营造了真实生动的历史遗迹和美观舒适的参观环境,不愧为“江门五邑侨乡新八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