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侨都
“中国侨都”江门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西江下游,珠江三角洲的西沿,毗邻港澳,南临南海,水陆交通方便,海外华侨众多。
江门人的出洋历史可追溯到唐代,据历史典籍记载,唐僖宗乾符六年,即公元879年,已有新会人随阿拉伯商人往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自此之后,由于地理环境、政治、经济等种种原因,一批又一批的五邑人陆续飘洋过海到海外谋生。据1999年底侨情调查统计,江门五邑旅居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共368万多人,遍布全世界五大洲107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大多数分布在北美洲和中美洲,祖籍江门的侨胞人数约占全国海外同胞总数的十分之一,可谓“有海水到达处就有五邑人”,故而,江门又被称作“中国第一侨乡”。
侨胞在海外繁衍生息,为居住国的繁荣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们当中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政治家、外交家、企业家、科学家。早期的有:为推动新文化运动作出卓越贡献的梁启超和经营中国最早期商办铁路-新宁铁路的旅美华侨陈宜禧,支持祖国不遗余力的旅美侨领司徒美堂,中国最早研制飞机和第一个飞上蓝天的美国华侨冯如。当代的有:加拿大第26任总督伍冰枝,1979年曾回台山祭祖。曾任美国华盛顿州州长、驻华大使的骆家辉,2001年被江门市人民政府授予荣誉市民称号。还有加拿大亚太事务部部长陈卓愉,前秘鲁部长会议主席许会,原津巴布韦教育部部长朱惠琼,原斐济财政部副部长余鼎新,委内瑞拉武装力量总监上将苏胡,香港特别行政区终审法院首席大法官李国能、原恒生银行董事长利国伟等,澳门行政特区现任行政长官崔世安,祖籍也在新会。
海外侨胞、港澳同胞素有爱国爱乡的光荣传统。华侨们在家乡建起一座座中西合璧的骑楼、碉楼、洋楼,其中,“开平碉楼及村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江门地区的第一条公路、第一座学校、第一家医院、第一条民营铁路、铁桥、第一家发电厂、电灯公司等,都是华侨出资兴办。五邑华侨把汗水与热血都抛洒在祖国兴盛之路上,从辛亥革命积极捐款支持孙中山的国民革命,到回国参加起义,血洒黄花岗。从抗日战争历时5年,筹款100多万美元的“纽约华侨抗日救国筹饷总会”,到南洋“卖花捐”。“淞沪抗战”的十九路军中,活跃着五邑华侨子弟的身影,南京中山陵抗日航空烈士纪念碑上,镌刻着23名五邑归侨飞行员的英名,可以说,一部五邑华侨史,便是一部侨胞爱乡爱国的历史。
改革开放以来,祖国政治稳定,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日益改善,海外赤子更加心系故国家园,捐资注款,在江门修建学校、医院、敬老院、托儿所、幼儿园、影剧院、图书馆、桥梁、公路、自来水工程、侨联大厦等一大批公益事业。还设立助学、敬老等基金。侨商与外商联合来江门五邑投资增多,产生了连锁效应。一批大财团、大企业、大商社、跨国公司陆续到五邑投资,目前世界500强企业已有15家在江门落户,侨属企业已成为侨乡经济建设中一支不可忽视的生力军。
江门政府也十分注重发展侨乡文化,保护华侨在家乡的资产、安顿归国难侨、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侨胞回乡投资,兴办华侨广场、华侨博物馆等,还创办了《中国侨都》杂志,全球发行,成为五邑侨胞精神家园。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跨世纪发展的新时期,江门将充分发挥侨乡优势,团结世界各地的五邑人,同心协力,为振兴江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想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