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秀夫墓
在开平市东山镇马山马舌处有那么一座古墓,埋葬着南宋最后一位左丞相,那便是陆秀夫墓了。据《开平县志》记载:该墓为土堆墓、坐西向东,长5.1米,宽4米,墓正面有一块长78厘米,宽44.5厘米的花冈石墓碑。碑文中书曰:“宋左柱国左丞相陆秀夫谥忠贞陆府群墓”等17字。
青山埋忠骨,鲜花祭英魂,陆秀夫便是这样一位爱国英雄。陆秀夫生于1236年,死于1279年,享年44岁;在其20岁时曾与文天祥同中进士,后来因为陆秀夫与当朝丞相陈宜中朝议不和而遭到贬谪,举家迁居澄海辟望港口。时值元兵进犯,宋京临安陷落、皇室仓皇南逃,国难当头。1277年,宋端宗逃至秀山,听说广州失守,慌乱之中退到井澳,因井澳起飓风的原因,南宋船只损失严重,宋端宗因此落水染病,不幸去世。当时群臣都想借此机会离开。陆秀夫说:“度宗皇帝有一个儿子还在,把他怎么办呢?古人中曾有过仅凭借一旅即成就中兴的,而我们现今百官都在,还有数万军队,上天如果还没想灭绝大宋,难道就不能凭此振兴国家吗?”于是与众大臣共同拥立卫王。当时陈宜中前往今越南求援,但因与张世杰不合,所以屡次征召他都不到。于是以陆秀夫为左丞相,与张世杰共同秉政。
其时张世杰领兵驻守崖山,陆秀夫主持南宋内政,共同抗元。一二七九年二月初六日,元军水师大败守军于崖门海上,南宋流亡朝廷被包围在广东崖山,张世杰派小船到宋主那里,想要奉宋主到他的船上,策划乘机突围,但陆秀夫害怕被人出卖,或被俘辱,固执着不肯带宋主上船。后崖山被攻破,陆秀夫护卫卫王的船一起逃走,而张世杰、苏刘义则各自逃生去了,陆秀夫考虑到难以逃脱,于是将自己的妻子儿女赶下海去,自己背着卫王赴海而死,当时他年仅四十四岁。 在华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陆秀夫也、是唯一抱幼主壮烈蹈海、以死殉国的爱国丞相 。南宋王朝从此结束。陆秀夫以一身正气,书写了一部悲壮的史诗。
陆秀夫的墓地现有两处,一处位于台山市三合镇联安地区的马山,是陆秀夫后人重修的衣冠冢,另一处则位于潮州南澳,是当地地方长官因仰慕陆秀夫高风亮节而修建的衣冠冢。那么为何两处的陆秀夫墓都是衣冠冢呢?
据传,陆秀夫投海后,其尸体漂近海边,被人捞起,葬于二城。推翻元朝统治的明初,政府为了纪念民族英雄陆秀夫,曾在该处为陆秀夫建起了庄严的坟墓,墓内用沉香棺木装着陆秀夫的骸骨;坟旁盖有房子,墓前设置石马石狮,并设有守墓人家。二城村就是原来的守墓人家发展起来的。到清代,二城村中的当权派区长德贪图陆秀夫墓地好风水,为建屋而毁墓。他将墓前石狮、石马丢落河涌,把沉香棺搬到村北的校场岗焚毁,墓碑也被断成两截。为了防止有人寻访陆秀夫墓,他还特地将二城村改名为义城村。清朝中期,陆秀夫的后裔子孙争取恢复义城村的旧墓不可得,决定另寻一处风水宝地筑墓。风水名师追龙寻穴,一直追到台山三合镇联安与开平东山镇交界的马山,看到该山酷似奔马,且山灵水秀,气势恢宏,是风水宝地。于是选择在马山上的“马舌”重新修建陆秀夫墓。
陆秀夫墓背后藏着一代王朝的兴亡,更是民族节气的代表,我们应当时常缅怀伟大的忠臣烈士,不忘初心,发扬爱国优良传统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