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海烽火角
广海烽火角,坐落在江门台山市广海镇城东约三公里处的一座山头上,烽火角意即烽火海角,是古代点燃狼烟报警的地方。古时建有烽火城和烽火台,据说烽火城就是山上一座圆形古城池,可容数十人,现已被损坏,只可隐约见其痕迹。面海处曾架有一大一小两门大炮;城池后面的高地建有一座石砌的烽火台。
广海烽火角的东山下,便是三夹海口,三夹指的就是大隆河、斗山河、谭喾河汇合而成的三夹河。大隆河原叫矬洞河,属古矬洞都的一条内河,河流源头在大隆洞大隆山。民国初年,端芬以阮氏为主出资兴建了一个墟市,取名为大同市,取意为世界大同。后来因每逢墟日,人流众多较为拥挤,梅、曹、梁等姓又筹款合资兴建汀江墟,就是现在所称的梅家大院。河水流经大同市旁边,穿过大同桥和汀江桥,向东流去,矬洞河也逐渐被人们改叫为大同河。泥涌河,因为流经斗山,所以又叫斗山河,源自百峰山。三条河流在三叉海口交汇,河水浩浩荡荡地从烽火角流向大海。在三叉海口,明清朝时期还建有炮台,两岸相对。
烽火角水闸,是广海烽火角的标志性建筑。三夹河两岸有着广阔的冲积平原,这片海滩,潮来白茫茫,潮去结盐霜,有田不能耕,有水不能用。1959年,广海大同河周边乡村社员,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奋战,终于完成了第一期工程——建成了大水闸和水闸桥。同时还进行塞围堤工程,海堤修建至田头白霄,长约八公里。在当时,水泥和钢材等物资都非常缺乏,但社员们热血澎湃,发挥人定胜天的精神,想尽了一切办法,甚至不惜拆除了原在广海小学里的一座宋朝文福祖曹氏大宗祠,用祠堂坤甸木桁作为水闸支墩的木桩。在汗水的浇灌下,广海人民公社终于把这座水闸和水闸桥建成了。
烽火角水闸的建成,从此把大同河水变成了可贮水的河流,与大隆洞水库一起,协调解决了农田灌溉问题;水闸把太平洋的咸海水隔开了,大同河变成纯淡水河,以前经常咸水倒灌而淹死禾苗的岁月,便一去不复返。从此,广海变成了名符其实的鱼米之乡。广海烽火角水闸是广海人民自力更生,用肩头担出来的伟大水利工程,雄伟壮观,值得我们前往观摩并倾听它背后的故事。
烽火角水闸长二百二十一米,有四十八个大闸孔,闸上有一座水闸公路桥。在近广海城的一端,设置有一条引河,方便船只从大同河进出水闸。在日本侵华期间,为了阻止抗日物资从广海湾进入内地,日寇炸毁了大同河上通向海口阜的石板桥,人们过大同河,只能在洋田渡头坐船渡过,这给广海、斗山和端芬的人民出行带来极大不便。烽火角水闸桥的建成,便缓解了部分交通难题。当有船只经过时,水闸管理员就把吊桥吊起,等船只走后,便把吊桥放落,再让来往车辆通过水闸桥。因水闸两边河水有高差,需放水升高水位或降低水位,才能过船,因此需要等候一段时间,有急事的司机大多不会选择走这条路。
广海烽火角汇聚海景、河景、山景、古迹,人文与景观交融,旧军事建筑设施与民用建筑交错。朝阳在此处升起,鱼儿争相来此处觅食,雪白的海鸥在此群集。曾经烽火连天的海角,如今变得风光无限,令人们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