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迹
新会吴氏宗祠
{{ play_currtime }}
{{ songarr.length > 0 ? songarr[play_idx].file_time : '' }}

新会吴氏宗祠

在新会区古井镇文楼村,有着这样一座古祠,被誉为新会现有最高的祠堂。古祠建筑精美,极具规模,更重要的是,它是当地吴氏家族的根,伫立乡间,守护着一方净土,庇佑后人。它就是文楼村吴氏宗祠,已逾百年历史,历久而弥新。2010年,“文楼吴氏宗祠”被列为江门市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来到文楼村,穿过古色古香的牌楼,沿着整洁的乡道一路前行,很快,就看到一处开阔的小广场,广场中央伫立着的,就是“新会最高祠堂”吴氏宗祠,又名太祖祠、崇让堂。古祠坐落于文楼村内的茶山脚下,视野开阔,更显气势恢宏。古祠布局为三进三开院落,每进的宽度相同。从外面看,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古祠大门上方“吴氏宗祠”四个刚劲醒目的石刻大字。青砖墙壁十分光滑平整、坚固亮丽,用磨灰砌成的砖缝窄薄如纸,精湛的砌墙工艺堪称一绝。

走进第一进,貌似与一般祠堂并无太大差别,但再看第二进,也就是中座,则异常宽敞。据悉,这里高达13米多,前方四条粗大的坤甸圆角方柱作为主柱就有10.7米高,让人惊叹。据了解,一般的祠堂高度不超过10米,而吴氏宗祠的高度在岭南祠堂传统建筑中实属罕见,这样的独特设计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研究价值。有趣的是,在整座宗祠后方,还建有一座八角塔,名唤文炳阁,文炳阁与宗祠遥相呼应,高约二十八米,为吴氏宗祠建筑群的组成部分,被称为文楼的“文笔”,而文楼村也确实历来人才辈出,文风鼎盛。

吴氏宗祠建筑构造非常有特色,内部修饰也是大有讲究,处处透着岭南传统建筑的精致。在宗祠的每一处,都可以看到做工精细妙绝的木雕、石雕、砖雕、灰塑等岭南古典建筑传统艺术装饰。错落有致的白瓦屋顶、灰黑的墙椽和石雕的人物、木雕的花卉、壁画虽因年代久远而显得有些陈旧,但正因为这些岁月痕迹,更显韵味。

最初,吴氏宗祠也与一般祠堂一样,是氏族祭拜祖先、处理事务的重要场所。从前,古祠中座大堂是吴族父老乡亲议事、为族人排难解忧和调解民事的地方,族人称为“上祠堂”,中座大堂正面,设有供奉先祖牌位的大神台,让族人四时敬拜列祖列宗。

在民国期间,吴氏宗祠除了具有一般祠堂的作用外,文楼乡亲吴步蟾等进步知识青年,于民国三年创办了“文楼高等小学校”,便利用吴氏宗祠后座和两侧作为学校教室。后来,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初,古祠曾一度作为古井地区大粮仓,宗祠的墙壁均用灰水涂抹,精美的壁画被掩盖住了,但也得以保存下来。之后,古祠又重作学校课室和老师办公场所,对文楼的教育贡献很大。1989年,文楼学校新教学楼落成后,吴氏宗祠才完成它的办学使命。而这时,用途几经转变的古祠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雕刻的花卉、壁画虽因年代久远而显得有些陈旧,但正因为这些岁月痕迹,更显韵味。

吴氏宗祠,在文楼村人的心目中一直是一方殿堂。每当节日或者是家有大事,族人都会前来祭拜,由于文楼是著名的侨乡,因此吴氏宗祠也成为海内外吴氏族人寻根问祖的必到一站。吴氏宗祠建筑独特,寓意深远,而且象征着氏族精神,极具历史文化特色,这样的明珠,应该被世人所认识。




选择集数(共1集)

  • {{ index+1 }}
  • {{ item.title }}
  • {{ item.file_time }}
  • {{ item.vie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