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迹
台山海口埠
00:00
08:29

台山海口埠

台山海口埠是2017年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的8处示范段之一,也是广东四大出海口纪念地之一,更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台山海口埠位于台山市546县道西附近,附近有台山古驿道、海口埠银信文化古街、海口礼拜堂、银信纪念广场和海口埠桥等旅游景点。在古驿道上,我们可以看到一座厚实大气的花岗岩牌匾,牌匾的整体是温和的象牙白色,中间的大理石板刻着“南粤古驿道出海口纪念地”、“世界记忆名录银信纪念地”、“台山海口埠”的字样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图案。

清咸丰三年,即公元1853年,附近梅、黎等姓家族在台山大同河与端芬河交汇处,联合组织筹建了“海口埠”,又称“十户墟”。

据资料记载,全盛时期,海口埠上百业兴旺,附近的街道商贾林立。繁盛的经贸吸引了四乡六里的商人,码头文化也随之兴旺起来,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批发、零售”皆宜的大墟。当年周边、上游的墟市都必须到海口埠提货,甚至粤西地区也会走水路到此贸易,其中以廉江牛、水东油、阳江猪及杉木等货品居多;不少来自广州、香港、澳门等地的渡船也会停泊于此。因此,海口埠一时风头甚劲,风靡一时。

此后百年间,海口埠成为五邑地区华人出海谋生的重要口岸,见证了一代代华侨漂洋过海的艰苦奋斗史,被称为“广府人出洋第一港”。从1853年建埠至新中国成立前,台山海口埠目送一代代华侨从这里出海,见证五邑华侨传奇故事。

古驿道上,除了海口埠遗址,其他当年的老骑楼和其他建筑被很好地保留了下来,不少还被翻新过,展现出当年精美的建筑风貌。例如古驿道上的一座小基督教堂,被重新粉刷上了颜色,暖白色与鹅黄色相间的颜色,让人感到肃穆之余又有一些温暖。

作为五邑先侨出海谋生的重要口岸,海口埠催生了发达的银信业。开平当地人把合二为一的侨汇和书信统称为“银信”,银信的内容一般涉及汇款的分配和使用、家庭经济状况、家族生意、家乡治安以及孩子的教育、婚姻、出洋等。

海口埠附近的银信纪念广场是展示银信文化、华侨文化的独特景点,也是一个展示广东“海上丝绸之路”文明的独特平台。广场上20根柱子打造的银信柱阵特别吸引眼球。银信柱统一使用八面设计,用648片烧制的银信瓷片,按照不同主题,如劳工、留学、抗日、爱国、教育、科技等主题分类真实地展示银信的内容,展示华侨文化。一纸一笔,讲述了一个个动人的华侨故事,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观望。台山海口埠通过银信纪念广场,将“银信”这一珍贵文献遗产在空间中进行展示,活化历史文献,把纸质文献进行可触摸、可观赏、立体化的表达,这是一种历史文献公共展示方式上的创新。

海风吹拂了近两百年,广府人出洋第一港、华侨史悲欢承载地已不再有当年的悲欢离合,更多的是慕名前来了解华侨历史游客们对海口埠码头文化、银信文化、华侨文化繁荣的啧啧称赞。我们要切实讲好台山华侨文化的故事,保护好华侨文化的历史古迹,擦亮江门“侨都”的文化招牌,把当年“走出去”华侨的后代们“引进来”,让他们感受到祖国家乡的繁荣昌盛,并愿意回到祖国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贡献侨胞力量。


选择集数(共1集)

  • 1
  • 台山海口埠
  • 08:29
  •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