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凌云塔
著名作家巴金在《鸟的天堂》中写道:“远远地一座塔耸立在山坡上面,许多绿树拥抱着它。在这附近很少有那样的塔,这是有山有塔的地方”,其中,山指的是江门新会的凤山,而塔呢,便是新会的凌云塔了,一山一塔,怡然宁静,具有中国山水画的灵动飘逸之美。
新会凌云塔,俗称熊子塔,坐落于江门新会茶坑村凤山上,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虽经漫长岁月的风雨冲刷,但在历代不断地修葺下,仍保持完整的主体建筑结构。塔身呈八角形,共计七层,每层设两门,互为通风。远远望去,凌云塔像一支如椽巨笔屹立于凤山之巅,苍劲刚健,气势凌云,直插云霄。许多人习惯把凌云塔称为“航标”,因为凤山的相对位置较高,北望新会城,南临银洲湖,远眺崖门海,四面平畴辽阔,江河湖海在此交错汇聚,航行的来往船只望着昂立在山上的凌云塔,如同看见航向标一样,就能寻找到前行的目标。夜幕降临,凌云塔的塔身便点亮了橘黄色的灯光,如同点亮了漆黑夜空的一盏天灯。
近观塔壁,凌云塔的底层和第二层均设佛龛,塔身内外无柱子装饰,严丝合缝,接洽自然。每层之间设檐枋,檐枋上施多层檐角牙子砖和线砖,互相叠砌出檐。檐上又筑有很短的平座,座上不设栏杆。其中,塔身内设有阶梯,可直达塔顶,最高一层则用青砖作八角拈尖结顶,塔刹上覆盖和宝瓶装饰。
登临塔顶,遥望江河,将多姿的风光尽收眼底,山下的河流奔腾流淌,潭江和西江支流在此汇入银洲湖,寒波澹澹起,飞鸟悠悠下,趁风而起,顺风而落,碧水衬映着塔影的波光,湖上船帆点点,在绿波中好似万丛绿叶中的一点通透的白玉,水声潺潺,静静流淌着南国水乡的绮丽,也流淌着江门人民的智慧,简朴却不简陋,从平凡中创造不凡。新会有著名八景,这里的“熊塔归帆”便是其一。
而新会又以“葵乡”闻名于世,据说凡能望见熊子塔的地方,所生长的蒲葵叶大、心圆、蒂正、骨直,品质明显优于别处,所加工的火画扇更是新会葵扇中的精品。古塔周围是广袤的冲积平原,土地肥沃,一望无际,葵树的种植条件得天独厚,而当地的葵农勤恳任力,农艺精湛,所以葵林四季常青,苍翠葱茏,与山水交相辉映,为凌云塔平添几抹鲜活的秀色。
江门是一个兼有自然与人文的城市,不仅遍布着自然风光之景,同时也富含深厚的历史底蕴。凌云塔也是新会的风水塔,一直被视作新会的“文笔”。据说,凌云塔建成后,新会果然“人文日盛”,走出了一个对中国近代影响深远的人,他就是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梁启超,这里同样也是他的故乡,凌云塔就在梁启超故居的后山上。
据传,童年的梁启超时常和同伴爬上凌云塔玩耍,十一岁时,他在一次登塔后,心血来潮,所作一篇《登塔诗》,其中有这样几句,朝登凌云塔,引领望四极。暮登凌云塔,天地渐昏黑。日月有晦明,四时寒暑易。极为巧妙地表现出了时间与空间的张力。为了纪念梁启超的功绩,有关部门在塔脚平台东南面近塔处建了一座梁启超纪念亭,亭内刻有梁启超的《登塔诗》,以勉励后人。
登临古塔,极目远眺,心旷神怡,悠然自得,是休闲放松的绝佳去处,新会凌云塔欢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