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海灵湖古寺
广东省江门台山市最古老的一座寺宇——广海灵湖古寺,就坐落在广海城东门外500米的象山。古寺立于旷野之中,面朝海滩,绿树成荫,清风习习,环境优美,是文人墨客青睐之地,也是游客常往的一处景点。
灵湖古寺是台山最有名气的古寺,它还流传着不少美丽的传说。古时有云:“先有灵湖,后有鼎湖”,灵湖寺比鼎湖寺早建了300多年。那它是如何建成并得名的呢?相传有一天,几个和尚在海边散步,他们忽然看见海上浮来一个棺材,几位僧人将棺材捞起,打开一看,见棺材里装的全是金钱财宝。僧人们并未将它据为己有,而是用这些财宝建一座寺庙,这就是后来的灵湖寺。后人取宋代刘禹锡的名句“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诗意,加之当时寺前是宽阔的滩涂,积水如湖,故称为“灵湖寺”。
据清康熙《新宁县志》载:“南北朝梁天监元二年由,有印僧智药三藏在广海登录,在乌洞手植菩提树一株,其后建灵湖寺。”宋初嘉定年间,乡人在智药三藏手植菩提树的地方建起灵湖寺。寺建成后,文人墨客常在这里聚会,赏海吟诗;附近的农民、渔夫也常来休息,僧人便和村夫百姓交上了朋友。僧人们行医济世,行侠仗义,邻近的村民有难都会求助于僧人,因此,灵湖寺数十年来香火鼎盛。后来,由于海盗猖獗,骚扰寺门,寺中的僧人逐渐移居到肇庆鼎湖庆云寺,灵湖寺也就渐渐荒废了。从清咸丰六年到同治二年,由于不断的土客纷争,寺宇禅堂都被焚毁,只剩下一堆焦土。
到了清朝光绪十一年,一些华侨及善者仁翁为保存古寺,捐资重建灵湖寺,使这座寺庙又得以继续存延,也使灵湖寺扬名海外。据说重建的发起是广海奇石村人彭凤桐。彭凤桐的父亲彭华是个官宦,父传子业,彭华的好几个儿子都去做官了,只有彭凤桐不愿为官。分家之后,彭凤桐将自己所得的家产献了出来,发起捐款并主持重建灵湖寺,竣工后定名为“灵湖古寺”。重建后的灵湖寺,大体上保持原来的风貌,门额上横书“灵湖古寺”的金字匾,两旁还有彭凤桐撰写的对联,曰:“灵异访前朝说彼岸见渡江芦苇,湖山留胜迹问几人悟无树菩提。”
在抗日战争时期,歹徒、盗贼洗劫古寺,寺内神像的珠链、金泊、玉石等都被劫走,古寺又一度陷入黑暗之中。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保存灵湖寺,广海建筑商捐资略加维修,这时候只有最后的一个和尚独居寺中了,他就是一位名叫继慈的法师。继慈法师原籍番禺,俗姓陈,由于他遵规行善,法旨不违,受到各界人士的赞扬。解放后,继慈法师已经年到花甲,几乎丧失劳动力了。当地政府便将他编列为邻近村的生产队社员,并定为“五保老人”来赡养。1958年,灵湖古寺因地处海滨、环境幽雅,便被改建为“工人疗养院”。后来疗养院迁走,继慈法师搬到寺外的小屋居住,过着平谈的生活。直到1968年,这位灵湖寺最后的僧人继慈法师寿终正寝,享年85岁。
灵湖古寺,历史悠久,它还是古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见证,一个歇脚点,不少华侨都还关注着它的命运。经过重修的灵湖古寺,定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古海上丝绸之路。
灵湖古寺甘露法雨,富贵福泽将厚万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