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迹
新会景堂图书馆
{{ play_currtime }}
{{ songarr.length > 0 ? songarr[play_idx].file_time : '' }}

新会景堂图书馆

矗立在新会区仁寿路步行街的一排排商铺内,有这么一幢建筑,就像是一泉清流,它没有喧嚣,只有静默的阅读和细思,仿佛在将一段悠久的历史,像母亲讲给子女一样娓娓道来,它就是新会景堂图书馆。其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图书馆、广东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并多次被评定为国家一级图书馆。年岁近百,它目睹着见证了许多人从懵懂少年变成白发老翁,也见证了全民阅读风潮的兴起,在千年葵城焕发出文化育人的生机,是文化之乡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

1925年,新会景堂图书馆拔地而起,由邑人、爱国华侨冯平山先生创建。建馆者冯平山,是民时期著名的银行家、慈善家,获得了“太平绅士”的荣衔。天资聪颖,从小受到优良的教诲,乐善好施,扶危济困,捐资兴学。在《办理景堂图书馆的一个计划》中,前人道出了爱国华侨冯平山创建图书馆的初衷:一为纪念其父冯景堂先生而命名,二为促进公共教育的发展。时过境迁,景堂图书馆仍然致力于促进社会文化发展。

仁寿路步行街是新会商业最繁华的地段之一,新会景堂图书馆虽然身处闹市,却优雅清静。沿街走进,迎面轻轻推开砖红色的木门,门较为精致小巧,只允许一人通过,门前不远处的半圆石砖两侧,矗立着矮矮的两排栏杆,约莫只有半人高,上红下白,中心镂空,饰有雕花。穿过木门,就看到了后馆了,景堂图书馆的后馆顶端挂有“智识府库”四字,这是国史馆馆长戴季陶先生亲笔题字。仿佛一名学贯中西的知识老人,搀扶着无数莘莘学子,走向文学、艺术、科技的殿堂,目光慈蔼而亲切。原馆分前后二座,缀之以画廊。中为花园,园中布有水池,池中兴建八角亭台,台中树立着景堂公的铜像,手执长卷,神采奕然。四周还有花园、水池、小桥等景观,浑然一体,相映相衬,古朴中透着现代,闲适里不乏执著。景堂图书馆前后经历过两次重新修建,因此主馆的建筑结构仍保持完整。最近一次修葺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由冯家人斥资扩建新楼,填补书籍,设备日益完善丰富。

景堂图书馆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时间“准 ”,无论是寒冬还是酷暑,晴天还是暴雨,景堂图书馆都准时开馆。前来读书的人群鱼贯而入,老人和小孩,学生和工作者,每个人都能在这里寻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同时,这座图书馆不只外表秀美,其珍贵的馆藏资料更令人刮目相看。许多人慕名而来,有查家谱寻根的,探根溯源,找回华侨足迹的。也有求证某个历史渊源关系的,研究一个学术领域发展状况的,前往主馆三楼的古籍修复室,收藏古籍线装书,有计划地对破损古籍进行修复,所以远近的学者,但凡遇到了关于古籍古书的难题,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到景堂图书馆查询相关资料,多数人都能够趁兴而来,满意而归。作为全国文明图书馆和全国一级图书馆,景堂图书馆拥有报刊、外借、少年儿童、综合、电子等5个书库,藏书37万多册。这样的藏书量,对于一个县级市图书馆来说,在全国也是屈指可数的,馆藏丰富,中外百科,古今经典,应有尽有。

近百年来,景堂图书馆不断壮大,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新会人,是当地民众的精神家园,仿佛一个隐藏在闹市中的世外桃源,当你路过这栋承载着悠久风霜历史的“活化石”时,不妨停下脚步,推开木门,就如同许多年前,你的先辈也和你在同一个地方驻足凝望,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畅想属于这代人的未来。




选择集数(共1集)

  • {{ index+1 }}
  • {{ item.title }}
  • {{ item.file_time }}
  • {{ item.vie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