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迹
新会书院
{{ play_currtime }}
{{ songarr.length > 0 ? songarr[play_idx].file_time : '' }}

新会书院

广东新会书院,位于江门市新会区,“新会书院”四字为广州光孝寺原主持铁禅和尚题写。书院的前身是明代新会县衙所在地。建于民国初期,由新会各姓族人筹款在清县衙旧址兴建而成,为当时县内各姓合族祠。民国初年,袁世凯为筹集军费,要求各地变卖公产,当时的新会县知事蔡国英便以县衙破旧为藉口公开变卖。开平余姓大族遂欲竞投此地,新会社会明达得知后即动员本地乡民筹款、说情,决心不让外县人占了便宜,最终投得这块宝地,并决定兴建书院,为新会培养人才,惠及各乡子孙。书院1918年动工,1927年落成,因由各个氏族出资合建,又称“阖邑书院”。

新会是著名的侨乡,新会书院并非传统的书院建筑,而是木石砖瓦结构的晚清岭南祠堂风格建筑,由曾经设计广州沙面万国银行的著名华侨建筑师林护设计,融入了西洋风格,其规模在岭南仅次于广州陈家祠。举目仰望,“新会书院”,匾额上的四个大字,字体秀劲,风骨清奇。环顾书院,只见高高翘起的飞檐,以及屋顶雕塑的各类人物、凤凰、花鸟等,建筑精巧,做工细美,让人赞叹。书院建筑用材十分考究:青砖是东莞的大号青砖;木材大部分是从东南亚进口的坤甸木;每进主路建筑屋顶瓦面全部用绿色琉璃瓦;屋脊以灰塑装饰,主路建筑屋脊则用石湾陶艺。院内各处建筑构件无一不饰以精美雕工,绝无雷同,仅柱础式样就达十多种。新会书院规模大,工艺水平高,集广东建筑工艺之大成,是一座难得的建筑艺术宝库。

书院是唐朝时期兴起的一种民间教育机构,一般由当地乡绅名流发起筹建。这些人有学识、有财力,并且德行厚望,有一定的号召力。书院在一定程度上有力弥补了官方教育力量的不足。清末民初,新学的兴起,书院,这一产自封建教育体系下的文教产物,继而走进了历史匣子尘封,多数书院转型为新式学堂,比如新会书院在抗战胜利后便用作新会一中校舍,见证着新会和一中近百年的历史变迁,有丰富的历史价值,为新会的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特殊贡献,保留了弥足珍贵的文化脉络和历史记忆。

不过,对于大部分就读于新会一中的新会人来说,书院更多承载的是校园回忆。

书院目前对外开放的是第一进,其他区域仍为一中所使用,对外区域与未对外区域之间都有临时铁板架设;而这些临时铁板,便是一堵充满神秘色彩的“墙”。“墙”的一边,是公众视野的传统书院;而“墙”的另一边,则是纯正的高中校园。无论在“墙”的哪一边,只要面朝这堵“墙”,都难免会展开丰富的想象。读书的同学可能会想象着外面缤纷多彩的世界,游览的市民可能会想象着里面纯真美好的校园生活。

书院是新会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一个学子都曾在书院迎着朝阳打扫卫生,也曾拿着画板,坐在天井写生;曾在书院热血沸腾地打过羽毛球、投过篮球,也曾在书院中心小舞台唱过民谣、跳过热舞;曾在书院顶着阳光跑步,也曾在书院静坐听雨。

八十多年来,从新会书院走出了许许多多彪炳史册的英才。如今,新会书院还为新会一中教学所用,学生的教室和老师的办公室都还在这里。这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环境清幽,书香萦绕,是哺育英才的摇篮。

选择集数(共1集)

  • {{ index+1 }}
  • {{ item.title }}
  • {{ item.file_time }}
  • {{ item.vie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