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涧紫云观
沿着圭峰山脚一路前行,潺潺流淌的水声乘着清风传入耳中。层层叠翠的身后,一座宏伟宫观傲立正中,这里焚香讲道,仙气缭绕,就是美名远播的“紫云观”。
石涧紫云观依山傍水,背有凤山合抱,左有紫云路自南向北环绕而过,身似青龙,右有石涧水库静静流淌,形似白虎,形成“聚宝盆”之势,是个福地洞天。它恢弘庄严,信仰纯粹,香火鼎盛,吸引了不少香客和游者,现已成为江门政府推介的精品旅游线路中的定点旅游景区。
来到石涧紫云观,你会折服于它恢弘的气势。其主体布局呈中轴线对称排列,由山门、甲子殿、吕祖殿、会仙桥、灵官殿、玉皇殿、后殿、钟楼、鼓楼、观音殿、走廊等10多座建筑物组成,除此之外,观内还分布有乾道房、坤道房、会议厅、餐厅等生活区,建筑面积有6000多平方米,是广东省较大规模的道教宫观。进入山门后,两边分别是钟楼和鼓楼,径直走去可以看到一鼎香炉立在正中央,前方是一座汉白玉石雕砌的会仙桥。站在这儿,抬头看交相点缀的黄瓦红墙,玉石绿树,愈发觉得整片仿古建筑群流光溢彩,气势非凡。紫云观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设计师们博采道教传统建筑与中国明清传统建筑风格之长,不仅宫殿建筑气势恢宏,殿内的神像也是道骨清相、神态逼真、清新洒脱、活灵活现。在各殿堂的梁柱和走廊间,可以看到上面绘制了许多花鸟、山水、人物图画,走在其中能感受到观内浓厚的文化品味。此外,观内神像较多,有吕洞宾仙师、观音大士、天后、龙母等九十多尊,眉眼间都透露出一股威严、端庄之气。这些在国内同类道观中称得上是首屈一指,整座宫观的设计可谓是独具匠心。
在众多宗教圣地中,石涧紫云观是最纯粹的一座。它的“纯粹”体现在观内只信奉一种宗教,即道教,因此,观内所供奉的神,都是道家神,如玉皇大帝、三清道祖、吕洞宾仙师、黄大仙、关圣帝君,再找不出其他宗教的影子。而其他宗教圣地则不然,比如江门吒石的观音寺、圭峰山的玉台寺,两者都是佛道共存的。就连南岳衡山著名的圣帝殿,东有道教的财神殿,西有佛教的观音殿,也是佛道共存,佛道同荣的,这更凸显出石涧紫云观在宗教信仰上的纯粹。
不幸的是,这处洞天福地早已在战争中被毁,如今我们所见的紫云观是在社会各界人士倡议下重建的。据《新会县志》记载,石涧紫云观前身是紫云洞吕仙庙,始建于清朝同治元年,观内祀吕洞宾,讲道烧香,官绅常集于此,道侣亦盛。正是当时紫云洞内吕仙庙的吕祖有求必应,保得一方平安,因而,紫云洞、吕祖庙香火鼎盛,美名远播,吕洞宾祖师也因此成为新会及邻近地区百姓的守护神灵。宫观被毁后,为了继续弘扬道教文化,上世纪90年代,信众倡议重建紫云洞、吕祖庙,恢复旧观。在热心人士积极倡导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1996年经广东省宗教事务部门批准,新会市荣誉市民、香港著名实业家谭兆生前以“谭兆慈善基金”的名义捐资3500多万元复建紫云观,由我国著名建筑专家仿照道教传统,依照明清建筑风格而设计。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石涧紫云观香火兴旺就在于它的灵验和宗教信仰的纯粹,这样既满足了普通民众求福的需要,也适应了道家弟子的文化追求。紫气东来,祥云浩渺,未来,石涧紫云观也将继续积极探索,传道解惑,扩大自身影响力,使得道教生生不息,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