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
赤水大同里
{{ play_currtime }}
{{ songarr.length > 0 ? songarr[play_idx].file_time : '' }}

赤水大同里

赤水大同里位于江门赤水镇大津一带,疏野辽阔,村落密集。远望群山环抱,近观曲水静流,湖山相间,林木繁茂,的确是钟灵毓秀的风水宝地。

大同里是一个华侨村,村子整齐地排列着建筑模式相同的14间民居,除靠近门楼的司徒氏宗祠外,又有十一条村巷,每条又并排列着三间规模致的民房,户户都是坤甸木制作的门栊,整齐划一,气势不凡。这些令人羡慕的华侨村和古城堡式的建筑中,最声名远扬的,就属赤水大同里历史悠久、典雅如绘的三座碉楼,不仅游客们都慕名而来,还曾引起传统建筑学家们极大的关注,纷纷前来考察探究,进行相关的碉楼建筑范式的研究。

在村口左侧,并列矗立着三座建筑形制不同的碉楼,即“日升楼”“翼云楼”和“四方楼”,都属于私人建造的碉楼,用于防匪和居住。碉楼的始建人司徒昌伦先生长期侨居国外,其家族也曾经是大同里的一个世家大族。当时,赤水一带土匪横行,打家劫舍,百姓苦不堪扰。当时大同村居住着二三十户富裕的美、加侨眷,于是,这里便成了土匪们时常侵扰的作案目标。1926年,为了防范匪盗日渐猖獗的侵入,司徒昌伦先生便在家乡大同村靠近门楼的司徒氏宗祠旁,修建了3座碉楼,取名“日升楼”和“翼云楼”,碉楼群并排错落而立,相依相偎,拱卫民居,相映成趣。经过数十载的风雨侵蚀,碉楼群的外墙留下斑斑痕迹,但楼体至今依然坚固如初,昂然地矗立在原野上,刚健挺拔,如同祖辈当年的骨气一样。

沿着乡镇西去的公路,在一片水田旁远远眺望,便能看见它们犹如教堂般耸立的身影,蓝天白云,远山近景,就像一幅欧陆田园风光的油画。其中,“日升楼”有6层高,楼身通体为方形,天台上的楼顶为罗马建筑风格的圆形拱顶,在天空的掩映下,犹如一轮初升的红日。旁边5层的“翼云楼”和另一栋碉楼同样为西欧古典建筑风格,楼顶均建有塔形顶,十分别致古典。“翼云楼”的尖形塔顶在一片平原农田上显得十分突兀,远看像欧洲小镇的教堂,古色古香,但是近看已是荒废多年,显得有些破败凋零,迎风伫立在空旷的田野上,煞是醒目。

走到近处,“翼云楼”和“四方楼”都紧锁铁门,而“日升楼”的大门却常年虚掩着,沿着近处的楼梯,小心翼翼还可上到顶楼,楼里还陈列着当年主人遗留下来的家私、生活用品和坛坛罐罐,依稀可以遥想到当年主人家居住的场景。三楼有两只年代久远的“金山箱”,据说从清末开始,不少漂洋过海的开平华侨开始陆续回乡,这些被叫做“金山客”的华侨回乡时,通常都会带上一只或数只大箱子,为木箱或皮箱,当地俗称“金山箱”。这种箱子里面装着金银首饰、衣料和西方的一些生活用品,被看作是华侨财富的象征,“金山客”包括他们的后人现在都已移民或侨居国外,所以这三座碉楼已经长期没有人居住了。

碉楼是凝结的记忆,也是在时间与空间下静止的艺。赤水大同里的碉楼群体现了近代中西文化之间的广泛交流,是融合了中国传统乡村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文化的独特建筑艺术,是江门作为华侨之乡,主动接受外来文化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国华侨文化的纪念丰碑。

选择集数(共1集)

  • {{ index+1 }}
  • {{ item.title }}
  • {{ item.file_time }}
  • {{ item.vie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