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石板沙村
相传在200多年前,西江中央有一块长石板挡住了上游流过的泥沙。随着时间的推移,泥沙越积越多,慢慢地形成一个小岛,偶尔有些随风飘来的种子落在岛上便生根发芽,渐渐的小岛便充满生机,鸟语花香。出海捕鱼的渔民经过这里发现了这个孤岛。起初,渔民作业累了,便登上小岛休息,遇到大风大雨便在小岛躲避,后来渔民觉得小岛可以作为紧急避难场所,便利用泥和草混合搭建成泥墙屋,于是第一代石板沙人变安居于此。因为是在长石板上形成的沙村,于是便称之为石板沙,石板沙村就此形成。
疍家是我国沿海水上居民的一个统称,这一称谓因为疍家人常年以舟为家,生活在海上,如蛋壳漂泊于海面,所以称为疍家,旧时分布于珠江下游各支系的水上居民、流动渔民称作疍家人。石板沙有着浓厚的疍家水上文化,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典型疍家建筑风格的旧民居,以及当地水上人家一些特有的生活方式和传统的节庆活动,形成了富有浓厚乡土风情的疍家文化。石板沙村还特意打造了疍家文化风情街、疍家文化体验中心、疍家博物馆和美食馆,向世人展示疍家历史、服饰、文化等传统疍家习俗。这个有着二百多年人居历史的疍家渔村聚落,至今还延续着内河疍家人“饭稻羹鱼”的渔耕生活,是一个活着的疍家风情村落、一座不落幕的疍家文化博物馆。
走入石板沙岛小巷,就如进入壁画世界。当地的艺术家们在古老的墙壁涂上了独具疍家特色的壁画,每一处壁画都展现了当年疍家人的生活场景。行走在村子里,不经意间,你会发现墙角有一只小猫与两只小鸭在打招呼,或者有一个俏皮的小男孩在与你捉迷藏,或者一只小猫想偷吃晾晒的鱼干,或者有一位大叔在辛勤地打理着芭蕉树。每一幅壁画都因地制宜,还原与活化了疍家人的人文风情与生活形态。栩栩如生的人物造型,丰富真实的生活细节,营造出质朴的疍家文化气息。在石板沙村的每个角落,每一幅壁画经过设计者们的手,将石板沙的疍家故事描述得惟妙惟肖,堪称石板沙岛上的地标文化景观。
一叶木舟,三五口人,搭锅造饭,撒网捕鱼......疍家人浮家泛宅,蜗居扁舟之上,独特的谋生手段和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促使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疍家风情”,从而衍生出疍家人独特的饮食文化。石板沙有着浓厚的疍家饮食文化,四面环水,出村的唯一交通方式是摆渡,家家户户都保有疍家人捕虾捞蚬的生活习惯。走近河堤,可见疍家渔船临河而泊,渔民在船上整理渔获,查看一日辛勤的成果。“黄沙蚬、黄鱼、河虾”组成了著名的“石板沙三宝”,其中鲜美的“黄沙蚬”更是被称为“西江鲍鱼”。放眼西江,或见大船竞渡,或见水上人家悠闲摇橹,全是一派悠然自得、休闲放松的自然景象。面朝大海,清风徐来,一边感受大自然的美,一边享受疍家渔村的安静。
遇上难得阳光正好的日子,远离市区,搭乘渡轮,前往彷如世外桃源的石板沙。没有了高楼大厦阻隔的日落黄昏,是这里不可错过的绝色。少了钢筋混凝土的冷酷,反而多了一分天然的温柔,水天一色,泛起层层涟漪的水面,石板沙美得是如此地简单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