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
台山浮石村
{{ play_currtime }}
{{ songarr.length > 0 ? songarr[play_idx].file_time : '' }}

台山浮石村

距今具有六百多年历史的浮石古村,坐落于广东省江门市台山市斗山镇,浮石由十个自然村组成,俗称十坊,村落建筑整齐划一,坊坊相通。漫步村中,便如同穿梭在老故事里。2000年,浮石村荣获文化部授予的“中国民间艺术(飘色)之乡”称号。

台山浮石村,这个沉淀着丰富历史文化内蕴的村落,是有名的“南宋皇族村”。据《浮石赵氏族谱》记载,宋太宗的第十一世孙赵必次在崖山殉国前,托付儿子赵良骢给睦洲林氏抚养。后来赵良骢的孙子赵宗远于明朝洪武十三年在台山浮石建村。从那时起,姓赵的皇族就在浮石村开始了自己的文化。浮石人一直以自己是宋朝皇族为荣,浮石族谱卷首还印有宋朝历代皇帝像、崖山总图、慈元殿图等史料。

或许是因为皇族传承下来基因,浮石村自古就非常重视文化教育。清朝时期,台山人称誉浮石为“宁阳礼选”,宁阳便是台山的美称。浮石人积极鼓励本村子弟读书上进,从1380年至1905年,村中共出文举人6位、武举人5位、贡生10位、秀才67位、监生90位,武生11位。在浮石举人中,赵天赐和赵宗坛这两位为台山作出了巨大贡献。赵天赐为保存台山历史文化付出毕生精力,赵宗坛放弃高位,筹款建校,极大发展了台山教育事业。浮石村还创造了中国文化教育史上的“三个第一”——建立了中国第一支农民排球队,出版了中国第一本英文语法书,刊行了中国第一本记录本村方言的字典。

浮石村“飘色之乡”的称号名不虚传,村民们十分崇尚文化,热爱艺术。飘色是一种保持传统特色的民间文化造型艺术,阵容包括舞狮子、舞龙、耍大头、锣鼓八音、戏曲段子、乐队、花灯、武术队等。浮石飘色来源于“陕西高抬”,清代乾隆年间,浮石举人赵家璧赴京赶考,在中原接触到飘色这一民间艺术,回村后便凭着记忆向村民模仿,经过近200年的传承,形成今天独具一格的浮石飘色。浮石飘色有“嫦娥奔月”、“牛郎织女”、“昭君出塞”“吕布戏貂婵”、“白蛇青蛇”等几十种造型,尽显独特的民间习俗个性。以往,浮石村每年农历三月三和九月九“北极神诞”时就会在村中表演一次。现在,浮石飘色已走出台山,冲出江门,成为江门五邑民间艺术一朵奇葩。

台山浮石古村的规划布局同样体现着村民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坚守。村中布局融中国古代哲学的“天人合一”思想于其中,是岭南广府地区传统村落规划布局的缩影。青砖墙、石拱门、多姿多彩点缀的屋脊、精致装饰的彩绘壁画……每个细节都搭配得恰到好处,彰显着村落特有的乡土建筑文化气息。古树、古屋、古巷、古祠、古井、古桥、“洋楼”、碉楼和榕树群,写满了时光的流逝,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这些古建筑经历了峥嵘岁月、风雨侵蚀,仍屹立在浮石大地,犹如一杯香醇的热茶,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浮石还是台山知名的〝华侨之乡〞,中原文化、华侨文化在这里交融荟萃,氤氲芬芳。然庐、沃忠祖居等中西合壁的“洋楼”和碉楼是西方文化与当地传统乡村文化交融的结晶,赋予浮石古村新的文化内涵。一幢幢外观精美、风格独特的洋楼矗立在田野村边、掩映在绿树间,与一排排青砖灰瓦的传统民居,构成一幅恬静秀丽的田园画卷。

观古筑赏飘色品民俗,领略侨乡古村风情。

选择集数(共1集)

  • {{ index+1 }}
  • {{ item.title }}
  • {{ item.file_time }}
  • {{ item.vie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