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龙楼
开平碉楼众多,各具特色,但到底哪一座是才是最古老的呢?答案就是迎龙楼了,历史上也被称为迓龙楼,位于开平市赤坎镇三门里村内,始建于清初,至今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是开平市现存最早的碉楼。
据相关史料记载,三门里村地处潭江下游的冲积平原,是一片芦苇丛生、水鸟群集的低洼之地,洪涝频发,就像一头隐忍埋伏在村边的一头猛兽,时常威胁着村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明朝嘉靖年间,关氏十七世祖关圣徒夫妇献出家庭积蓄,建起了迎龙楼,迎龙楼原来叫迓龙楼,但“迓”字多用于书面语,人们在口头上较少用,所以就用“迎”字代替“迓”字了,遂改名为迎龙楼,这个称呼也一直传诵至今。
迎龙楼,是典型的开平传统式碉楼,坐落西北,面向东南,通体为砖木结构,修建时只有两层楼,为明代原构,在民国时期,当地人用青砖和水泥加建了第3层,重新换掉了楼顶的梁柱,翻新了楼顶的瓦面,并把木门窗改为铁门窗,因此更加牢固。迎龙楼的底下两层由明制大型红泥砖砌筑,红砖规格统一,墙体较厚,远处望去,遍体通红,气势磅礴,活脱脱像一个红色城堡。底层正面开有一个圆顶门,门的两边各开一个四方形的小窗,上两层的正面各开了三个小窗,正正方方,简洁美观。迎龙楼每层都分为中厅和东西耳房,第三层书写着楼名“迎龙楼”,楼顶为中国传统建筑硬山顶式,风格拙朴,造型简洁。楼内墙上题有一首江南诗,据说,这是一位叫关荣志的军长写的:江南一枝梅花发,一枝梅花发石岩,石岩流水响潺潺,潺潺滴滴云烟起,滴滴云烟在江南。
迎龙楼的建楼目的不仅是为了避免洪涝,同样还起到防卫盗匪侵袭的作用。兵荒马乱,匪盗滋生,迎龙楼高约10米,是全村的制高点,可以俯瞰整个村子的景象,甚至可以侦察到村外的一定范围,因此也具有了重要的战略意义,侦察防守,一应俱全。碉楼四角突出,四角各有一个落地式塔楼,塔楼的第2、3层里,其四角均设有枪眼,开凿了数个射击孔,有力地回击盗匪的来袭,以此保卫乡民。
在中国,龙是吉祥的象征,给楼取名为“迎龙”,是期望它给村民带来平安、好运、幸福。四百年来,在抗匪和防洪的斗争中,迎龙楼起了很大的作用,清光绪九年和三十二年,开平遭遇了两次大水灾,洪水淹过屋顶,但因为有迎龙楼的庇护,芦阳村的乡亲都平安无事,因此村民对它们有着深厚的感情,悉心保护,不断维修,因此,迎龙楼虽经受了岁月的洗礼,部分墙面砖体脱落,斑驳沧桑,但迎龙楼方形的建筑形体却没有受到外力破坏,被完好地保存下来,建筑的主体结构依然非常坚固,永远像一尊伟大的保护神,至始至终保护着当地的居民。
如果有一天你路过了这座刻满了岁月痕迹的碉楼,请伸出手,去抚摸一下它伤痕累累的身躯,它亲眼目睹了数百年前,生活在这片南国水乡上的人们,敢于反抗自然灾祸,不愿受到匪盗欺压,这是先辈们不屈的勋章,这也是英勇的见证。所以,让我们共同守护这座迎龙楼吧,将它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永远傲然地屹立在这片洒满热血的大地上,让这座迎龙楼亲自告诉子孙后代,你们都是英雄的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