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文化
方氏灯楼
{{ play_currtime }}
{{ songarr.length > 0 ? songarr[play_idx].file_time : '' }}

方氏灯楼

方氏灯楼,像一个威武的卫士,屹立在开平市塘口镇北面的山坡上,民国九年由方氏家族及国外侨胞共同集资兴建而成,原名“古溪楼”。该楼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高五层,第3层以下为值班人员食宿之处,第4层为挑台敞廊,第5层为西洋式穹窿顶的亭阁。教堂塔尖式结构,给人以威严、坚固、神秘之感。楼内配备值班预警的西方早期发电机、探照灯、枪械等,是典型的更楼。更楼的主要功能是巡查,预警和报更。

方氏灯楼在历史上为方氏民众防备马冈土匪起到了积极的预警防卫作用:20世纪二三十年代。马冈土塘是出了名的土匪窝,土匪四处烧杀掠夺,弄得民不聊生。于是,古宅各村村民纷纷联手搞联防。村民们经过仔细的考察,选择了地势较高的第三山作为联防重要据点。地势较高易于防守,但树木较少,目标容易暴露,所以村民们建议在山上建一座坚固的碉楼。然而建楼需要大量的资金,于是采取了村民和海外侨胞集资的方式,仅用了八个月就竣工了,这就是今天的方氏灯楼。

建成后,楼里有十多位团防队员长期驻守,他们配有当时比较先进的枪械,有七九枪,毛瑟枪,还有两支从美国购进的马枪。后来又在一楼设置了发电机,楼顶设置探照灯,都是从德国进口的。由于集资人多姓方,楼上又有探照灯,因而碉楼被称为方氏灯楼。据当地老人回忆,当年方氏灯楼上的德国造预警器发出的警报声可以传到十几里远。老人形象地说探照灯很“犀利”,灯光照到水口,水口人可以看书读报。如有土匪来打劫,守卫的人就开着探照灯照射土匪,然后打锣或鸣枪通知邻近的村民提高警惕或采取反击行动。团防队员负责打更,巡逻,还给乡民看守地里的庄稼,与乡民的关系非常融洽,乡人也经常送一些食物给他们作为感谢。

村民们齐心协力共同抗击土匪,有过很多的有趣故事:有天晚上负责巡逻的十多个队员像往常一样聚集在灯楼里。忽然,放哨的队员发现北面的山脚下,有五六条黑影。那伙人头上戴着斗笠,肩上仿佛挑着很重的东西,还不时回头望。警觉的队员们立刻从灯楼上冲出,命令他们停下来,发现他们箩筐上放的是稻谷,下面却全是打仗的家伙。“不许动!”队员们早有防备,将他们扣下来审问。原来,他们真的是土塘的土匪。因为要经过方氏灯楼,他们担心被发现,于是假扮成农民,谁知道还是栽在了警觉的团防队队员手上。有了方氏灯楼和机智的村民们,土匪再也不能像往日一样作威作福。

成片开阔的绿色稻田、弯弯曲曲的小河、密实挺拔的竹林、盛开的各色鲜花……当那些高大坚固的碉楼从村落间升起的时候,时间和空间模糊了界限,开平历史文巨轮不断向前,把中世纪的城堡搬到了岭南乡野。

方氏灯楼不仅反映了侨乡人民艰苦奋斗、保家卫国的一段历史,同时也是活生生的近代建筑博物馆,一条别具特色的艺术长廊。一些古希腊风格的柱廊、古罗马风格的券拱上,装饰了龙、凤凰、麒麟等吉祥图案,浪漫的欧式彩色玻璃门窗上,有着中式的门神,不同的角落里既有精美的欧式花卉,也有中国民间的喜鹊报喜和春兰秋菊,融合了中西文化的精髓。怪不得今日无数中外游客慕名而来,只为一睹她的芳容。


选择集数(共1集)

  • {{ index+1 }}
  • {{ item.title }}
  • {{ item.file_time }}
  • {{ item.vie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