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邑骑楼
五邑骑楼,是中国传统商店——前店后居的一种发展范式,也是岭南地区分布较多的建筑形式。这种建筑对经营者和顾客都很方便,解决了同一幢房子既有商铺,又有居住地的要求,人口聚集,因此商业自然会旺盛,所以昔日商业繁华的街区都是骑楼集中的片区。
骑楼以广州的最为出名,但江门五邑的骑楼却是最具特色,其独特之处就在于无处不在的西洋印记。由于江门是侨乡,华侨众多,长久浸染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之下,在建设中十分自然地融入了各种西洋的建筑风格,岭南建筑的古典风格和西洋建筑的简约风格融合于一体,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五邑骑楼风格。
资料记载,1902年,江门被辟为通商口岸,吸引许多海外华侨和各地商人前来投资经商,长堤一带“华洋杂处,商旅辐辏”,便是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江门长堤一带的骑楼将中西合璧的风格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是五邑骑楼的建筑典范之作。
走进江门五邑侨乡的中心城镇,随处可见二三层高的骑楼建筑,一栋挨着一栋,一间连着一间。这些坐落在城镇街道两旁的骑楼建筑,将庄严肃穆的罗马柱、各种精巧的雕花、剥落的壁画和东方传统风格浮雕、满洲窗等元素碰撞在一起,形成了五邑骑楼的特色风格,中西合璧,精巧绝伦,仿佛点睛之笔,用璀璨迷离的光和影,定格了一段多元文化的交融的历史,彰显着岭南文化的兼收并蓄。行走在街上,你就可以品味到浓浓的岭南风情,亲手用掌心触碰到五邑历史的厚重感。
从五邑骑楼的设计功能来看,五邑骑楼采用多层的建筑设计,骑楼下面为人行道,由于五邑地区雨水多,台风频繁,夏天炎热,既可提高行人的安全性,又有为行人遮阳避雨的功能,内侧的商场和店铺也得到有效的保护,因此在江门地区,基于美观性和实用性,骑楼建筑的设计理被大范围推广开来。
从五邑骑楼的建筑类型来看,可大致分为三类:庭院式、联排竹简式、骑楼公寓式。庭院式骑楼多为华侨别墅,大多分布在城镇旧城区的里弄中。联排竹筒式的城镇中常见的沿街骑楼,数量比较多,比较普遍。骑楼公寓式是城镇中的近代建筑,集商业性与居住性为一体,前店后宅或下店上宅,是竹筒式骑楼的延续,其平面布置是由街区的交通线路来决定,布局上同时满足了商业与居住的功能,又形成纳凉等小的活动空间。
从五邑骑楼的设计风格来看,骑楼立面带有西方文艺复兴和古典主义的风格,其中底层柱廊为梁柱式和拱门柱式。梁柱式带有明显的中西结合风味,梁柱之间搭接简单柔和。而拱门两侧墙边有两贴柱,中间有两柱,显得稳固庄重,成为人们起居休息和纳凉重要场所,而且丰富了等街景立面造型。阳台除了在形式上有所区别,其造型、贴花、栏杆都各具特色,花式与建筑主体紧紧相扣,互为衬托。贴花上映的花纹中,有吉祥的梅、竹和花鸟,有驱邪的蝙蝠、狮面和鹰禽类,类型多样,丰富多彩。
五邑侨乡多姿多彩的骑楼建筑,在岭南地区中独具特色,被称为中西合璧建筑装饰的博览会,引起了国内外许多专家和学者的关注。对于生活在这片侨乡大地上的人们来说,如今重新漫步在江门长堤一带,仍依稀可见当日的繁华,可以遥想当年这一片商贾往来的繁忙景象,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