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文化
中坚楼
{{ play_currtime }}
{{ songarr.length > 0 ? songarr[play_idx].file_time : '' }}

中坚楼

中坚楼位于广东省开平市蚬冈镇东和村,始建于1918年,是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碉楼,占地面积45平方米,墙壁厚近0.5米,门、窗窄小,四周比较空旷,是一座早已荒废的碉楼,铁门铁窗深锁。整座碉楼的用料全部用水泥、砂、石子和钢筋建成,在建筑材料上大量采用钢筋混凝土,在中国广大城乡仍然处于封闭或半开放状态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独一无二的,建成之后,极为坚固耐用,但由于当时的建筑材料靠国外进口,造价较高。碉楼具有防御性,中坚楼楼如其名,坚固厚实的泥墙密不透风,威严得让人有些不敢靠近。望着楼的外立面,里面的样子和它的具体历史一样,已经无从探究。

中坚楼楼高六层,从正面看,楼的一到三层平平无奇,每一面的正中间都建有一扇长方形的观察窗,观察窗的大小随楼高而变化,自下而上地变大,厚重的铁质窗门都紧闭着,咋一看,给人一种严肃感。楼正面第四层的两侧凸出两个圆柱状体,中间还有一个圆洞。第五层墙壁四角筑有凸出墙外的建筑物,俗称“燕子窝”,又称角堡,角堡内设有瞄准孔和枪眼,内宽外窄,可以居高临下地还击进村之敌,内守外攻都可兼得。第五层的正中间刻有“中坚楼”三个大字,字的上边是一个红色的圆形图案,似乎象征着太阳。第六层楼顶四周围着铁栏杆,设置有一个炮台和一个圆柱形的放哨的瞭望亭,枪械、火炮、铜钟、警报器、探照灯一应俱全,用作防御。从整体来看,中坚楼建筑外型很奇特,酷似一个机器人,有嘴、眼睛,所以中坚楼素有“机器人碉楼”之称。如仔细观察,还可以发现楼体遍布T形与长方形俗称“枪眼”的射击孔。

开平碉楼群大多坐落在自力村、马降龙等地,中坚楼所在的村庄没有分布很多碉楼,只有一些普通的民房,所以中坚楼显得鹤立鸡群,一枝独秀。由于常年没有得到开发,中坚楼就在一片广袤的平原中静静地站立着,像是一个孤独的卫兵,周围长满了幽绿的竹子和杂草,竹节甚至伸到了中坚楼的第三层,杂草也有些浓密,甚至有齐人要高。虽然经过了百年来的风吹日晒,但是中坚楼仍然如它的名字蕴意那样,坚韧不拔,楼的表面没有明显的脱落和破损,只有稍微的风化褪色的痕迹。

其实开平碉楼群中的许多碉楼像我们的主角中坚楼一样,有着被遗弃、荒废的悲惨结局,不是所有的碉楼都有像“开平第一楼”——瑞石楼那样,每天有如织的游人来参观,而且讲解员就是楼主的后代。其原因就在于建好碉楼后,大部分碉楼主人又匆匆上路,留下妇女和儿童守在碉楼,留在碉楼中的女人独自抚养孩子长大。亦或是主人举家出国或者去外地定居,有的早已失去联系,留下一座无主空楼。

像中坚楼这样的无主空楼还有很多,它们大多上着锁,门窗紧闭。令人费解的是,大部分空荡无人的碉楼里,家具和生活物件齐全,连厨房的锅碗瓢盆都一一摆放整齐,保持着主人临走时的状态,好像觉得主人只是临时离开,会随时返来。但物件上的厚尘,又揭示出经年无人光顾的真相。

有句广东俗话叫做“同人不同命,同伞不同柄”。虽然人与人、楼与楼的命运不尽相同,但是中坚楼或多或少能够给我们带来启发。穷则独善其身,我们能够做到像中坚楼那样坚韧不拔,经历风雨而依然能够保持中坚,已经不简单了。




选择集数(共1集)

  • {{ index+1 }}
  • {{ item.title }}
  • {{ item.file_time }}
  • {{ item.vie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