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时畅
“读书不忘时畅公,过渡不忘时畅公。”这是一首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台山大江地区流传的民谣。民谣里的时畅公到底是何许人也,有何功绩可以让乡民如此念念不忘,传诵一时?
伍时畅,名社光,祖籍广东台山大江镇。1888年,伍时畅出生大江镇山前肯堂村,后于1912年去秘鲁谋生,经商致富。1927年后移居香港,创办“万信荣”贸易行、“万国茶行”、“隆记实业”、呔素(香港)有限公司等,且是“九龙巴士公司”创办董事之一。伍时畅先生一直慈善为怀,关心家乡,在香港和家乡兴办了多项公益事业,是我国有名的慈善家。
伍时畅三岁丧父,随后又失去了母亲,年少双亲丧失的经历使得他从小独立懂事,在私塾辍学后,年仅15岁的他便跟随兄长学习经商,在渡头圩的缸瓦杂货铺当杂工,17岁后到开平水口的一间商店当伙计。小时候的伍时畅聪慧过人,心算快速准确,对店铺内货物往来,应付自如,并且经过商场上的磨练,学会了许多人际交往和经商的知识。在24岁时,因为生活负担的加重,他不得不舍弃妻儿,远赴秘鲁,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创业道路。
初到异国他乡,伍时畅举目无亲,又无太多本钱,只好先经营小型的杂货买卖积攒资金,后来与族人合资开办了“于赞公司”,因为经营有方,积蓄日渐多了起来。1921年,在秘鲁刚刚打开局面的伍时畅从妻子的来信中得知家乡正在筹备建筑“福宁医院”,为了玉成此举,他除了自己捐资外,还积极发动在海外的乡亲们一起募捐。1927年,伍时畅先生在朋友的邀请下返回中国,赴港经商,创办了“万信荣”贸易行,后在乡人雷维新的帮助下成为“九龙巴士公司”的创办董事之一,成为了一名成功的企业家。
日本侵陷香港,伍时畅先生携眷回乡。为了帮助乡民,他斥资一万元国币在渡头墟宗祠开办了“康宁医院”,免费为人治病,并且还在医院内附设了“戒烟所”,为吸食鸦片的人提供戒毒药物。除此之外,伍时畅先生还经常赈济乡民,慷慨解囊为乡民送医施粥。战时地方盗贼猖獗,乡亲们请求伍时畅先生捐钱加强治安力量,伍先生慨然应允,积极支持,使得家乡治安稳定。伍时畅先生在渡头墟开办贸易公司,经营南北行,致富后饮水思源,想及从家乡肯堂村到渡头墟中间横隔着一条水流湍急的渡头河,交通很不方便,乡民们饱受渡河之苦,伍时畅便捐资在渡头河的两岸砌筑了石码头,购置了一艘渡船,雇佣了专门的艄公摆渡,大大方便了乡民的出入,于是便有了“过渡不忘时畅公”这句歌谣。
其实,伍时畅行善助困的美德是从母亲那里继承而来。据说有一年的端午节,小小年纪的伍时畅手里拿着一条粽子,边剥着叶子,边走出家门,就在他准备吃的时候,迎面看到一个面黄骨瘦的小乞儿跟着衣衫褴褛的母亲沿门乞讨,小乞儿盯着伍时畅手上的粽子一直看,小伍时畅见此情景毫不犹豫地把手里的粽子让给了小乞儿,这一幕被伍时畅的母亲看见,她当即表扬了儿子的做法并回家多拿了几条粽子叫伍时畅送给母子俩。母亲的鼓励,让伍时畅从此觉得能够帮助到别人是一件快乐至极的事情。
新中国成立以后,伍时畅为了乡亲们可以过一个更好的新年,每年春节都汇款回乡,给乡里每户乡亲发20港元,60岁以上的老人以及村中教师每人50港元,给60岁以上的男人赠送长衫一件,妇女则赠送短衣一件。然而,这些惠及乡里的事迹在“文化大革命”年代成为了他“莫须有”的罪行,他被人批判为打着小恩小惠腐蚀群众的阶级敌人,他在家乡的租屋被人掘地三尺,家中的金银首饰都被没收,连祖坟都被人挖掉,一夜间成为全省的反面典型。身在香港的伍时畅听到祖屋被抄的消息后说的第一句却是:“群众需要,金银首饰拿去便算。”同时他还告诫子孙:“凡事以大局为重,不要以个人恩怨牵连大局,一枝独秀不是春,满园春色才是春,自己有能力了,还需要帮助乡亲改善生活才算真正好。”1974年春,伍时畅因为不幸身染疾病去世,在弥留之际,他仍然拉着儿孙的手,叮嘱道他们要继续支持家乡的公益事业。
伍时畅病逝之后,他的儿孙们牢记父亲的遗嘱,时刻关注着祖国发展,希望有机会报效家乡。1978年广东落实华侨政策时,第一个就对伍时畅的冤假错案进行了全面的平反,台山政府将伍时畅祖屋退回并全面修理,这消息让在香港的伍时畅家族十分振奋和感动。1983年听闻乡民酝酿着在渡头河兴修桥梁,伍时畅的子孙们立马便捐出了60万港元资助建桥,使得当地群众终于结束了“过河靠摆渡”的历史。台山县政府为了弘扬伍时畅的爱国爱乡的精神,特别将桥命名为“伍时畅桥”,并在桥西修建了“伍时畅桥纪念馆”,并邀请伍时畅的子孙回乡参加剪彩典礼。此后,伍时畅的子孙正式接过了先辈的慈善事业,恢复了春节给家乡60岁以上老人每人100港元红包;资助300万港元给村中铺上了水泥道路;捐资修建了“伍时畅纪念楼”、“伍时畅纪念堂”、“伍时畅纪念小学”等公益医院和学堂。
青山不老,绿水长流,如今在大江地区,人们又为时畅公写了一首新的赞歌:“读书不忘时畅公,过桥不忘时畅公,治病不忘时畅公,过年不忘时畅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