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连德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劫难,但是也会有一个时代的英雄人物挺身而出,拯救人们于水火之中。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世界,武汉封城,全国人民被迫原地过年,人人都戴上了口罩来避免新冠病毒通过飞沫传播,当口罩成为一道抵御新冠病毒的蓝色防线的时候,可还有人会想起中国口罩的发明者——伍连德先生?还记得这个一个人击败了鼠疫的英雄,一个人拯救了一个国的国士?他便是伍连德,一个绝不该被历史遗忘的名字。
伍连德先生于1879年出生在马来西亚,他的祖籍是今天的广东台山市,他是中国卫生防疫、检验事业的创始人,是中国现代医学,流行病学、微生物学、医学教育等领域的先驱,同时也是中华医学会的首任会长,北京协和医学院及北京协和医院的主要筹办者,也是华人世界首位诺贝尔奖的候选人。
伍连德先生的父亲伍祺是广州人,于16岁独自跑到马来西亚的槟榔屿闯荡,后和本地的建筑商的长女林彩繁结婚,生育了15个子女,但仅存活下来11个,而伍连德是他们的第四个儿子,取名为伍连德,意蕴着兼具五种美德,而伍连德先生后来的事迹也没有让他们失望。伍连德先生曾立志于成为一名翻译,但其在小时候曾染上一次过风寒,药石无效,就在他的家人近乎放弃的时候,伍连德先生竟然奇迹般地好转了,自此伍连德先生改变志向,选择了医学作为终生职业。伍连德先生学习刻苦出众,在他17岁的时候他便考取了英国女皇奖学金,留学英国剑桥大学伊曼钮尔学院学医,在剑桥读书的日子里,他几乎获得了学校所有的奖项。在他20岁的时候考入了圣玛丽医院实习,成为该院的第一个中国实习生,并于1902年也就是他23岁的时候获得了剑桥大学的医学士学位,随后一年便在英国利物浦热带病学院、德国哈勒大学卫生学院及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实习、研究,并被剑桥大学授予医学博士学位。在1904年他回到马来西亚槟榔屿开设私人诊所,行医之余,他一直在华人社会积极从事社会改革运动:反对抽鸦片和赌博;主张男子剪发辫;积极推动兴办学校,包括提倡女子教育,鼓励青少年从事体育健康活动等等。为此,他在南洋与林文庆、宋旺相一起被誉为“海峡华人三杰”。1907年胸怀报国理念的他接受清政府邀聘回国任教,担任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也就是副校长一职。
1910年震惊全国的东北鼠疫爆发,据统计此次鼠疫死亡6万人,波及到北京、天津、山东等地,更危急的是,当时的日俄以保护侨民为由,威胁清政府如果不能抑制鼠疫,将拒绝中国人参与防疫,借此霸占东北三省。列强虎视眈眈,伍连德临危受命,独身赴往哈尔滨,出任清廷特派全权总医官。在这场战斗里,一个英国制造的显微镜,以及研究细菌工作必备的酒精、试管、剪刀、钳子便是他所拥有的全部工具,剩下的只有勇气、医者的仁心、以及救国救民的决心。伍连德抵达哈尔滨的第三天,得知傅家甸一名与当地人通婚的日本女人死于瘟疫,他决定解剖尸体。当时观念中,解剖尸体是对死者的大不敬,不但面临着社会风俗的压力,从法律层面来讲,也是不被允许的。所以伍连德只能秘密进行。这一次的尸体解剖,也是中国第一例有记载的病理解剖。在伍连德等人的推动下,1913年11月22日,北洋政府公布了关于尸体解剖法规的总统文告,随后颁发了详细规则,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官方准许尸体解剖的法律性文件。通过这次尸体解剖,伍连德在显微镜下,清楚地看到了一种椭圆形的疫菌——正是鼠疫杆菌。在当时医学界,以日本细菌学家北里柴三郎为首的科学家普遍认为鼠疫是由鼠传染给人的,对抗鼠疫的方法也非常简单——灭鼠,却毫无见效。此种情境下,伍连德基于自己的发现和于以往鼠疫的对比,大胆提出在傅家甸流行的鼠疫无需通过动物媒介,而可以通过呼吸之间的飞沫传染,他将此命名为“肺鼠疫”。为了防止飞沫传染,伍连德设计了一种极其简单的双层纱布囊口罩,即用两层纱布,内置一块吸水药棉,戴上它就可以隔离病患,成本费仅需当时国币2分半钱,并被后人成作“伍式口罩”。防疫期间,他发现中国人共食的饮食习惯容易使人互染病菌,经过反复思考,提出旋转餐盘倡导分餐制。在伍连德的一系列措施实施一个月以后,死亡人数就已经下降到零。令人闻之色变的鼠疫,他仅仅只用了67天就控制住了,如果没有他,那么这场鼠疫夺走的绝不是6万个生命,而是十倍,百倍,中国也有可能就此失去东北主权。
东北鼠疫过后,1911年4月“万国鼠疫研究会”在今天的沈阳召开,这也是近代在中国本土举办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学术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他被称为“鼠疫斗士”。1913年,他的文章发布在医学顶级杂志《柳叶刀》上,成为中国史上首位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的人。此后的伍连德一直致力于医学研究和我国的医学教育上,并于193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候选人资格;1937年,八一三事变,伍连德举家重返马来西亚,定居怡保市,开设私人诊所,于1960年1月21日病逝于马来西亚槟榔屿,享年82岁。
与伍连德先生同时期的梁启超曾说过一句话,评价伍博士的医学成就:“科学输入垂五十年,国中能以学者资格与世界相见者,伍星联博士一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