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森
宋森,1877年出生于鹤山雅瑶,字木林,号华献,是雅瑶昆东乡平冈村人。1905年考入两广初级师范学堂简易科,翌年毕业,之后分别到南雄、恩平教学。1907年奔赴南洋,先后在尊孔学校、养正学校、坤成女校任教或担任校长。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因声援北京学生爱国行动,宋森在南洋领导华侨抵制日货,被英国殖民当局逮捕,拘禁三个多月后,被判递解出境。
1920年回到家乡,宋森深感家乡的闭塞与落后,决定尽力开拓文化与教育事业以开启民智。他募捐到一笔经费,于1921年5月1日创办了鹤山第一份报纸――《新平冈报》,宋森兼义务编辑及采访,坚持出报共111期,致力宣传民主革命思想,推动地方政治改革与社会进步。在12月出任县教育局长,大力改革本县教育,取缔私塾、开办新式学校,推行职业教育。然而开展这些工作,面临重重困难与阻力,需要具有披荆斩棘的勇气和大刀阔斧、雷厉风行的作风。宋森除了争取开明人士与华侨的支持外,还进行了艰苦深入细致的发动与组织工作。其中从1923年8月28日至9月21日,深入视察了除古劳都以外的全县各乡,即全县的偏远乡村,亲自劝导与督促各乡办学及组织民团保卫地方治安等事宜。那时各地皆未通车,宋森又拒绝坐轿,硬是步行跋涉,马不停蹄,风尘仆仆,精力充沛地深入穷乡僻壤工作24天,不辞劳苦、不接受任何宴请与馈赠,其勤政廉政之风是十分令人尊敬和佩服的。
对此,鹤山县公署决定采取坚决有力的行政措施,宋森深入进行督导贯彻,各乡村学校“闻风兴起”,新学制得到初步推行。两年内办起高级小学10所,国民小学40所,学生2000人。鹤山教育出现了新面貌。1924年,鹤山县公署决定在沙坪、鹤城两处开办临时教员养成所,各招学员七八十人。宋森兼任沙坪临时教员养成所所长。1925年,宋森与陆朝阳等发起组织鹤山全县学校联合会,提出创办鹤山中学的倡议,成立鹤山中学筹备委员会,陆朝阳为主任,宋森为副主任。该倡议得到县长陆涉川的支持。9月8日,鹤山中学借用冯家祠为临时校舍正式开学。李照衡任校长,专程赴美洲募捐,陆朝阳代校长。11月,陆病故,宋森代校长至1926年10月,并被推举为校董会董事长。宋森是现今的鹤山一中的创办人之一。1930年,在广州工作的鹤山同乡经过一番活动,争取到省公署取消了前届政府对宋森的通缉令,使宋森恢复了自由,并一致向方德华推荐宋森为鹤山县教育科长。由于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舆论支持,宋森在这个职位上连任十年,让他改革鹤山教育的计划得以连续地推行。宋森与李照衡商定,在鹤山中学加设乡村师范科,学习南京晓庄师范的经验办学,先后招收了四届学生,为本县培养出一批急需的师资。宋森提出一乡一校的目标,大力推动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至1932年基本实现了这一目标,全县办起学校228间,其中中学2间,县立小学2间,私立小学224间,学生17941人,教员553人,成为广东省教育事业发展最快的县份之一。1933年,广东省教育厅传谕褒奖宋森,颁发奖金、奖状,将鹤山县教育科升格为教育局,擢升宋森为教育局长。
宋森不仅在教育事业上有重大的贡献,还以更高的热情关注和参与本县农民运动。1927年12月,鹤山县苏维埃政府在平冈乡成立,他被选为鹤山苏维埃政府主席。三天后县苏维埃政府被国民党镇压,宋森被当局通缉,离开鹤山。至1929年局势稍有好转,宋森回到家乡,再次出任县教育科长达10年之久,为发展鹤山教育事业作出了卓绝的贡献获省教育厅传谕嘉奖,1935年,宋森开始把主要精力放在编修《鹤山县志》上,独力修志10余年。日军进犯华南后,他全力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出任鹤山华侨筹赈会主任,主持全县救灾赈济工作达6年之久。
不幸的是,1946年为县内保守势力所迫,宋森离乡赴港,主持《鹤侨报》的编辑复刊工作,并继续编修县志。1947年夏,鹤山县遭到严重水灾,宋森以68岁高龄回乡做灾情调查,筹集款项,组织赈济。解放战争时期,为本县解放区筹集冬衣、药物,输送青年并支援二子一女参加游击队等。1950年应鹤山县人民政府之邀回县工作,任县立中学校长,同年3月县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召开,他被选为常务委员会副主任和省人民代表出任县一中校长。土改复查时受“左”的路线迫害,于1952年10月含冤去世。1984年10月县人民政府为其平反,恢复名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