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人系列
李树芬
{{ play_currtime }}
{{ songarr.length > 0 ? songarr[play_idx].file_time : '' }}

李树芬

李树芬,原籍广东省台山市附城香头坟村,1887年出生于香港西环。世界著名外科医生,曾任广东公医学院院长、香港养和医院院长、香港中华医学会会长,被美国授予“国际百周年杰出外科医师”称号。

12岁时在美国波士顿与父亲相聚,16岁时随父返乡。其后又随父亲到香港,入拔萃男书院学习,专修英文两年,取得大学预科资格。并于1903年考入香港西医书院。在学数年间每逢寒暑假期,李树芬都回乡为上门求医的乡亲服务。

1908年,李树芬以优异成绩毕业,获得内外科医学士学位;随即赴英国爱丁堡大学医学系继续深造,至1910年毕业,获内外科医学士学位。在毕业典礼上,校长致词时提到,在爱丁堡大学的历史上,李树芬是第一个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此学位的学生。毕业后,李树芬得到清政府的官费资助,又继续在爱丁堡大学修读一年,再获得热带病学和卫生学学士学位。
  在读书期间,李树芬既是一个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好学生,同时他还是中国民主革命运动的活跃分子。早在1905年,他由李白重介绍,在香港加入了中国同盟会。李树芬入会后,积极活动,曾在香港等地筹得港币60多万元,用于支持民主革命运动。

1911年,李树芬学有所成回国。作为官费生,他被派往东三省,向总督赵尔巽报到。当时东北疫症流行,赵尔巽委派他为防疫总医官,并嘱他回家省亲后上任。但与此同时,革命党人武昌起义已成功;革命形势如火如荼,燃遍了华南各省。李树芬南下途经上海时,应随孙中山北上的广东都督胡汉民之邀入南京。民国元年,即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胡汉民为秘书长,李树芬为医事顾问。4月,孙中山辞临时大总统职,旋返广东,胡汉民同行。胡汉民回广州后复任广东都督,任命李树芬为都督府卫生司司长。李树芬不久便辞职回香港行医。
  1923年,李树芬受聘为广东公医学院,即中山医科大学前身院长、外科教授,并兼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医官。他接任院长时,学院百废待兴,财政困难。他亲赴美国,用近一年时间向华侨筹得50多万美元。这笔款项大半用于建设解剖学与生理学两学科,及购买必需仪器,使学院的设备及各项课程均达到大学水准,学院遂更名为广东公医大学,李树芬任校长。
  1925年,李树芬在校长任职期满后返回香港,出任香港养和医院院长。翌年,又被推选为该院董事局主席兼院长。他改组了医院的机构,扩充了手术室,增建了新的院舍。1927年,养和医院设立护士学校,以解决香港护士不足的问题。1932年,养和医院新院落成,计有产科部及28间私家病房,使医院的医疗及护理功能更加完善。新院为园林式设计,被前任香港医务总监誉为“全远东之冠”。1934年,养和医院又设立产科学校。在养和医院扩展完善的同时,李树芬之弟李树培从欧洲深造回港,两兄弟合力创办了李树芬医务院。
   1941年12月,香港沦陷。李树芬尽力保护医院护士和济助被关进集中营的友人,因而受到日军的三次审问。由于日军还企图迫使他出任香港中日医学会会长,李树芬遂于翌年8月1日逃出香港,到过桂林、昆明、重庆等地,后经印度、英国到达美国。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于1945年11月回到香港,着力恢复残破不堪的养和医院,并使医院病床增至350张,后来更增至500多张,成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私立医院。他还出任香港防痨会董事、扶轮社区监察等职务。
   1963年3月3日,美国胸科学会举行国际胸科大会,推举李树芬为该胸科学会主席。同年,李树芬用他的资产在香港成立了李树芬医学基金会,以促进医学教育科学研究和慈善赠医事业的发展。1966年病逝于香港,终年79岁,遗著有《静脉注射浅说》、《香港外科医生——60年回忆录》。

李树芬不但是一位著名的外科医生,而且是一位慈善的社会福利者,他为造福社会和培植下一代,于1963年以他的资产在香港成立了李树芬医学基金会,对促进医学教育科学研究、慈善等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李树芬之弟李树培先生,现任香港养和医院董事长兼院长、李树芬医学基金会主席,他秉承其先兄李树芬先生的遗志,热心于家乡的教育事业,从基金会中拨款港币150万元在家乡兴建李树芬纪念中学,该校已于1986年全部竣工,为本邑培育英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选择集数(共1集)

  • {{ index+1 }}
  • {{ item.title }}
  • {{ item.file_time }}
  • {{ item.vie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