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玉
有话云:“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自古以来,玉凭借着其温润、灵动的特点,与中国传统文化下的君子结下一种紧密的联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也奠定了玉石在中国人心目中极高的地位。
而说到玉石,人们可能会立刻想到和田玉、绿松石、翡翠等各种著名玉石。这些玉石往往都早早成名,价值不菲,并广受收藏鉴赏家们的欢迎。然而,有一种玉石,它早在几百年前就已经被人们发现,但是在之后却突然销声匿迹,直到最近十多年才被重新发现,并迅速成为热门玉石。从这点来看,这种玉石的经历真不可不谓是奇特。那么,这种玉石是什么呢?它就是我们今天要了解的主角—台山玉。
台山玉,因发现于广东江门台山市境内的三台山而得名。在性质上,它属于石英质玉,但在观感上却与黄龙玉、金丝玉等传统石英质玉有着一定的差异。与以往认为石英质玉都是属于中低档玉石的观点不同,高品质的台山玉性质稳定、灵气十足、温润明艳,观赏价值非常高,足以比肩高档玉石。它兼有和田玉的温润厚重,又有翡翠的灵动艳丽,更有寿山田黄的高贵质色,可以说是集合了上面这些玉石的优点而恰恰隐去了它们的缺点和不足。综合来说,台山玉是一种华贵而不张扬,内敛却又大气,可谓集多种玉种优点于一身的稀有玉石新贵。
与传统的玉石一样,台山玉有山料、山流水、籽料之分。山料是指在没有风化面表皮的或风化层很薄的玉石荒料,其多从矿山表层开采,而山流水则是山料受到自然因素滚落至山下,之后受自然剥蚀以及流体的冲蚀搬运作用而变成的玉料,它的质量优于山料却又略输籽料一筹。最后,质量最好的籽料多埋藏在地下或者在海边沙滩面层。这种玉料长年累月经过水流冲刷和地下水的浸润滋养,其外形已经变得圆润顺滑,有的不用雕刻,单单原石就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关于台山玉的最早记录可以追溯到明万历年间台山地区的“容举人大意失状元”以及“赠石佑状元”的故事。可惜的是,因为一些原因,这两个故事的具体细节今天已经难以知晓。,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这两个故事之后,台山玉却宛如“人间蒸发”了一样,突然在玉石界销声匿迹了,原因至今难明。然而,这样的宝物怎能永久埋没于沙砾之下。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潮州商人陈森源在台山市北陡镇那琴南端一个地名叫散石湾的地方发现许多美丽的黄蜡石。他顿时发现了这里面的财富商机,于是便请当地渔民帮助其收集这些石头。刚开始的时候,当地人还常常嘲笑这些从外地前来购买石头的商人。但是随着来买这些石头的商人越来越多,大家才意识到这种石头是个宝贝。一时间不用动员,附近的农民都迫不及待地自发到散石湾、黄花湾去开挖黄蜡石,并最终形成了全民大开发热潮。台山玉也就是在这次黄蜡石开采热潮中被重新发现并一举为世人所知。
自从台山玉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后,越来越多的社会精英人士也都关注到了这种玉石,于是他们纷纷加入到了台山玉的赏玩队伍当中。这就让台山乃至江门地区迅速兴起了发达的玉石雕刻产业,并催生出了一批台山玉雕刻大师。在他们的细心雕刻之下,当地涌现出了一大批高水准的台山玉雕刻艺术品。不仅如此,之后雕刻台山玉的热潮迅速传遍了全国各地。当地政府也顺时而动,开始联合相关单位举办了一系列台山玉雕刻创作大赛。一时之间,台山玉雕刻作品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仅以二零一二年举办的中国台山玉“融和杯”雕刻创作大赛为例,在比赛过程中,组委会先后收到了九百多件作品,其中有三十多件作品同时并列金奖,可见其竞争激烈。而里面的特别金奖作品“梦回敦煌”更是将台山玉在色彩、质地、光泽以及韧性方面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为观众呈现出来一件巧夺天工的台山玉雕刻佳作。
当然,台山玉雕刻产业能够如此兴盛的背后也离不开发达的台山玉开采产业作为支撑。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台山玉原石的价格一直以来在不断提高,这直接刺激了外界商人以及当地百姓开采台山玉原石的热情,台山玉原石的产量也不断攀升,这就为台山玉的雕刻产业提供充足的原料供应。不过,在如此繁荣的产业链中并非没有危机。开采的盲目无序也给台山玉产区带来了诸如环境破坏和资源消耗速度过快的问题,这些都为台山玉产业的长期健康发展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
幸好,在财富的狂热中,也不乏一些清醒的人士。他们开始向政府提出一系列建议,如控制原石开采速度、加强开采时的环境保护工作还有将部分资源衰落区改造成工业旅游景区等。相信如果这些建议得到落实,台山玉产业开发的困局将会得到大幅缓解。
总而言之,台山玉只有跳出短期财富的陷阱当中,才能够走出一条更为长久的良性发展道路,我们也才能不断看到新的台山玉雕刻佳作出现在我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