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平“三老亭”
恩平鳌峰山东麓,人工湖的小岛上,矗立着占地3750平方米的“三老纪念亭”。“三老”纪念亭是为了纪念冯燊、禤荣(原名禤全光)和吴有恒三位恩平籍革命前辈而建造的,于1997年9月30日落成。1999年,“三老”纪念亭被定为恩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7月,“三老”纪念亭被江门市委定为江门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三老”纪念亭占地面积3750 平方米,由英雄广场、牌坊、信仰道、纪念亭、念先园以及后廊等组成,采用中国传统格调,结合地形进行平面和空间布局,错落有致,相互呼应。亭子与周边环境风貌相互协调,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穿过英雄广场,沿着信仰道步行而上,纪念亭屹立眼前,显出一种恢弘的气度。抬头仰望,拱形的浮雕正上方,肃穆地题着“三老纪念亭”五个字。步入亭内,便会看到一块刻有三位革命前辈事迹的石碑及缅怀“三老”的题词。游人可在碑文中“重读”三位革命先辈不平凡的一生。
冯燊(1898- 1970 年),恩平圣堂镇天村人。冯燊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 年底被中共广东省委委任为恩平县委书记。1928 年初,他回到恩平建立和发展党的组织,同年夏天,组织建立恩平第一个党支部——天村党支部,并在恩平各地开展农运工作。1933 年,冯燊被委任为全国海员总工会组织部部长;同年5月,任全国总工会苏区执行局社会救济部副部长。1934 年10 月,冯燊跟随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途中由于在战斗中负伤,留在地方养伤,期间被国民党军队抓捕。被囚禁一年后,敌人因无法证实他的共产党员身份而将他遣送至上海。1938年,冯燊受中共广东省委委派,回到恩平重建恩平党组织,开展抗日斗争,先后任中共西南特委副书记、中共中区特委副书记、中共西江特委书记、中共香港市委书记。进入武装斗争阶段后,冯燊被调往广东南路,任粤桂边区党委委员,1948 年返抵粤中,任中共中央广南分委书记、广南军分委正主席,1949 年任粤中临时区党委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政委。新中国成立后,冯燊历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委员、广东省人民政府委员、省交通厅厅长、省监察厅厅长、省总工会主席、省政协副主席等职。
禤荣(1893-1986 年),原名禤全光,恩平圣堂镇水塘村委会下隔巷村人。1922 年、1925年,他分别参加了香港海员大罢工和省港大罢工。1926 年,禤荣参与组织建立了恩平最早的农会——长安农会,并组建了恩平第一支党领导的农民武装。1927 年9 月,禤荣组织、领导了恩平县农民武装暴动,同年9 月底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 月参加广州起义。广州起义失败后,禤荣往返于沪港两地继续开展工人运动。1938年,他在香港接待来华支援中国人民抗日的加拿大医生白求恩,同年,受中共香港市委特派,担任旅港恩平回乡服务团团长,率领一批团员回到恩平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并在恩平学宫创办战时伤兵医院,救治了大批从江会抗日前线送来的伤员。1940 年,禤荣接受党组织的派遣赴上海开展党的地下交通联络站工作。1948年,由于遭叛徒出卖,禤荣被国民党逮捕,后经党组织营救出狱,1949 年调任中国海员工会筹委。新中国成立后,禤荣曾任华南区海员工会副主席、珠江航运管理局及广东省航运局工会主席、广州市海员工会主席、广东省政协委员等职。
吴有恒(1913-1994 年),恩平市沙湖镇上凯岗村人。他1936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抗日斗争中迅速锻炼成长,先后担任中共香港市工委、市委书记,中共广州市委学生工委书记,中共粤东南特委委员、组织部部长,中国广东省委港澳地区特派员等职。1939 年,吴有恒被推选为中共七大代表,赴延安参加会议,参会期间曾在中共中央党务研究室工作。1946 年,吴有恒被调派到广东南路地区搞武装斗争,先后任中共南路副特派员、特派员,中共粤桂边地委副书记,粤桂边人民解放军代司令员。1948 年返抵粤中,吴有恒任中共中央广南分委常务委员、广南军分委第一副主席、粤中临时区党委常务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司令员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吴有恒曾任中共粤中地委书记,广东军区台山军分区政治委员,粤西区党委常委、秘书长,广州市委秘书长,广州市委书记,广东省文联副主席,羊城晚报社党委书记兼总编辑,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席等职务,著有长篇小说《山乡风云录》等。
亭内,刻有三位革命前辈事迹的石碑傲然屹立;庭外,枝头上的木棉花蓬勃生长。游人在碑文中“重读”三位革命先辈不平凡的一生,在血红色的鲜花中感受永垂不朽的革命精神。“三老纪念亭”造型独特,飞檐卷起,盖金黄色琉璃瓦,高低错落,主次分明,与青山、绿水、蓝天相互协调,融为一体。人们登上高19,99米的主亭观光时,会感到心旷神怡;面对今天的美好生活,更怀念为革命事业奋斗终生的“三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