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文化
梅家大院
{{ play_currtime }}
{{ songarr.length > 0 ? songarr[play_idx].file_time : '' }}

梅家大院

谈到旅游,许多人首先想到的便是去看看大海的深沉、高山的巍峨、草原的辽阔,又或者是修缮完好、享誉中外的历史名建筑。其实,要我说,我们不乏深藏于市井小巷中默默无言却又内蕴着独特历史风味的旅游好去处。梅家大院便是这样的一个地方。梅家大院位于台山市端芬镇大同河畔,因由当地梅姓华侨以及侨眷侨属创建,故有“梅家大院”之称。

说到梅家大院或许许多人都没听过,但谈到电影《让子弹飞》,便又一下子把人带回这部讲述着北伐战争期间,土匪与地主的战争的故事的影片中。在影片中,马县长搞动员、铺子弹、砍掉赝品黄四郎的头等一幕幕场景都是在作为“鹅城”的梅家大院完成的。电影里让人印象深刻的广场是在梅家大院设计之初便规划好了的,宽阔方正,这正是它作为现代市集不同于传统市集的地方。0

有人说是因为《让子弹飞》在全国的上映,让梅家大院一下子走红,被人所知,其实并不全是如此。梅家大院是电影导演姜文从全国上百个候选场景中遴选得出,看重的正是这里不事雕琢,融合了百年历史的混搭风情的建筑美。走进梅家大院,这些历经岁月风雨的碉楼、旧镇、城墙便会把你带回到百年前那个历经风雨的年代。

如同到了北京一定要看四合院,到了湘西一定要看吊脚楼,到了开平一定要看洋楼,洋楼对于台山,也有同样的意义。走进梅家大院,迎面扑来的尽是复古而又新奇的气息。108幢历经几十年风雨侵蚀的骑楼呈长方形排列,鳞次栉比,整齐划一,大院中间还有40亩专供商贩摆卖商品的市场空地,俨如一座小方城。站在大院空旷的中心,似乎能感受到时光流转的动静,四周方形的洋楼群墙面已然斑驳,曾经的繁荣感觉近乎咫尺,却只能到昨日去寻觅。站在院中,环视四周,欧式风格明显的骑楼建筑包围着大院,一楼全部都是骑楼走廊,可以避雨行走,也有住户开店出售农家特产和小吃;二三楼大多采用欧式拱卷式柱廊的建筑形式,或者以希腊和罗马式的柱廊形成内凹的过廊,门面、窗户、阳台都是希腊、罗马、西班牙等国的建筑风格,山墙上则多采用复杂多样的巴洛克山花装饰,但这些欧式风格屋子的房顶却又都是传统的中国硬山顶或是砖墙瓦顶,欧式风透出中国味。这就像一位远渡重洋的老华侨,虽然穿上了燕尾服,系上了领结,但梦里,依然回响着那高低转合、温婉悠扬的粤音。

在台山,你向人打听“梅家大院”,可能没有几个人知道,但是只要一提“汀江圩”,当地人马上就明白了。其实,“梅家大院”的正式名字叫作“汀江圩华侨建筑群”。汀江墟为何会出现?这其中其实还有一段故事。  在汀江墟创建之前,这里有一座大同墟,每逢农历的一、三、六、八开墟之日,就会熙熙攘攘,繁忙热闹。大同墟上有一户姓阮的大户人家,生意兴隆了,就凭借自己的势力,逐渐排挤其他商户,最终操控了整座集市的管理及商务活动,被排挤的商户无奈之下只好迁出。外迁商户对于阮氏家族的做法十分不满,迫于生计,他们需要另建集市。梅姓是当地大姓,众望所归之下,梅氏人家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了修建新集市的重任。梅家大院的建设采取的股东集资的方式。104栋建筑被分为104股,其中梅姓认购52股。

梅家大院是中西合璧的建筑瑰宝,表现了特定时代、特定地域中外文化交融共存的历史文化景观,烙下了百年社会生活印记,是侨乡历史文化发展演化的一个舞台。华侨们对故土的眷恋和对异国的情愫,通过建筑而永远凝固。


选择集数(共1集)

  • {{ index+1 }}
  • {{ item.title }}
  • {{ item.file_time }}
  • {{ item.vie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