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美人
众所周知,油画是西洋画中一种非常重要的绘画形式。它在西方绘画艺术上的地位近乎于水墨画在中国绘画艺术上的地位。因为种种原因,油画艺术大规模传入到中国其实已经是近代时期的事情了。不过,其实早在五百多年前,油画就已经悄悄地与我们这个遥远的东方国度产生了最初的“邂逅”。
见证这场“邂逅”的,是一件名叫“木美人”的文物。“木美人”,又名烂大门、真灵,具体来说,它是画在两块门板上的油画,至今最少已有五百多年历史,也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西洋油画作品。现如今,它正作为镇馆之宝存放在广东江门的新会博物馆里。
说起“木美人”,就自然少不了提到它的来源,而关于这一点,历史上还有着一个美丽的传说。
这对“木美人”原本存放在江门新会天等村,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时被收入到新会博物馆中。据天等村李氏族谱记载,在七百多年前的明朝洪武年间,福建省莆田县有一位无依无靠的老人在路边开了一间简陋的酒坊卖酒。因老人热情好客,广交朋友,不少路过的客人都喜欢到这间酒坊里歇脚。有一位道士可怜老人无依无靠,就在老人放酒的门板上画了两个美人像,并告诉老人,若老人每日用竹叶蘸点水酒洒在画像上,七日后,就会出现奇迹。老人遵照道士的嘱咐,每日以水酒洒画。终于到了第7天的清晨,只见从这副门板上飘然走出两位与画中一模一样的美人来。自此,这两位美人白天就帮助老人操劳家务,晚上则返回画中。不久,这件奇事传到知县那里,知县起了贪念,强夺了美人像。但得到美人像后,任其千呼万唤,美人就是不走出画像。后来知县因犯科下狱,门画就被县教谕李仕升所得。一天,县衙突遇大火,房屋以及里面的物品大多被焚毁。但是,烈焰烧掉了美女以外的门板,却对这“木美人”画像毫无办法,“木美人”也就因此保留被了下来。后来,李仕升致仕,就将“木美人”带回了新会家乡,并供奉在村中的天后庙里。这就是关于“木美人”来源的美丽传说。
既然说这是一个传说,自然说明这个故事并非是真实的。实际上,在明代洪武年间,西洋油画在西方也尚未真正出现,因此它也不可能这么早就传入到中国来。而据专家考证,该文物的确是来自于福建莆田地区,不过时间要推后到五百多年前,其真正的来历则是一处洋宅大门上的绘画。莆田靠近位于“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泉州,在当时,这一带是沿海外贸发达地区,有许多西洋商贾往来贸易,自然也有部分人留下居住。这些洋人入乡随俗,找来西洋画家,仿照中国门神的形式绘制门板画,才最终产生了这件独特的艺术品。至于“木美人”为何只烧剩人像,则大概是因为洋宅失火,门板被烧,唯独美女画像的部位由于油彩厚且阻燃而烧不着,因而大火只烧去了人像以外部分,这也是它“烂大门”名字的由来。
此外,在前面我们也提到过,“木美人”其实除了“烂大门”的别名之外还有着一个“真灵”的别名,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要谈这个,则又要提到这件文物与天后庙的关系了。原来啊,在火灾之后,这两块“劫后余生”的门板被人们发现。他们既惊讶于该门板上人物的栩栩如生,又对该物没被烧毁感到奇怪。因而他们就认为这是一件“灵物”,就把它送进了天后庙里当成天后神灵的载体,也就是“真灵”供奉了起来。而当它被人带到新会后,天等村的人们也为这个“真灵”专门修了一座天后庙,并仍然像之前一样把它供奉在庙中,这就是它这“真灵”别名的由来。稍微值得补充的一点就是,这里的天后庙其实就是大名鼎鼎的妈祖庙,里面的天后自然也就是妈祖。而妈祖信仰遍及东南沿海乃至东南亚地区,所以,这两件油画作品因为与妈祖结缘,竟阴差阳错地成为当时福建莆田与广东江门新会的人们的一件共同“圣物”,这大概也是它由福建辗转来到广东的最主要原因吧。
前面介绍完了有关于“木美人”的一些故事,现在就让我们回到对这件文物本身的鉴赏当中去。“木美人”因为曾被大火熏烤,其身体部位的色彩早已模糊不清,只是凭借着颈部下面的小部分残存印迹可以看出人物穿的是中国传统汉服。而神奇的是,“木美人”的脸部画像保存得较为完好,可以清楚的看见两位西方女性的美丽脸庞。另外,或许是因为画师的技艺高超,人们无论从那个角度去看,观者似乎都能感受到她们流转的秋波,有如意大利著名油画家达芬奇的杰作《蒙娜丽莎》一般传神,想必这在当时也一定给了从未接触过西方油画的百姓以相当大的震撼。
或是因为其“圣灵”的身份,或是因为其高超的绘画艺术,“木美人”来到江门新会后很快成为了旧时新会民间文物“三宝”之一。而天等村也一向视之为“镇村之宝”,不轻易给人观看,也只有在“天后诞”前后公开才展出两三天。一百多年前佛山镇举行秋色大会,想借去展几天,就要出具五万两银的保单。而一九一五年广东水灾,江门埠召开赈灾展会要借去展示,也要由全埠银号签保一百万元才得以借到。在一九五八年,该文物被移交到新会博物馆收藏管理,并以“木美人”作为文物正式名称。之后几十年来,它展出多次,让无数大众百姓大饱眼福,其名气也因此广传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