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艺鹿角椅制作技艺
江门市蓬江区地处广东省珠江三角洲西翼,是珠江三角洲和港澳地区与粤西水陆交通的重要门户,是粤港澳经济圈的重要区域、全国著名侨乡,四通八达的地理位置形成了既具岭南特色又南北包容、中西并蓄的地域文化,留下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7年6月,卢艺鹿角椅制作技艺入选江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弯弧曾逐鹿,制器拟乘龙;七宝何须羡,八叉良足供;库藏常质古,山养胜新茸;那敢端然坐,千秋示俭恭。”被赋予了富贵吉祥含义的鹿角椅,历来是古代帝王的心头好。鹿角椅是选用马鹿角和名贵木材制作的一种特殊坐具,共用动植物为原料在家具制作中独树一帜。
鹿角椅制作技艺起源于清朝天聪年间,距今380多年。根据史籍《满文老档》和《清太宗实录》、《满洲实录》记载,大金天聪五年(1631年)8月28日,大凌河城战役刚刚开始不久。是日,皇太极与侍卫亲兵正驻扎于御营,当时,“有一大鹿,自东来”。但不知何故,大鹿置明金双方激烈的战斗环境于不顾,跃过八旗兵挖掘的五尺多宽深壕,竟然直接奔入御营大帐。皇太极见状,率左右亲兵一拥而上,将大鹿砍杀,收获了这份天赐之礼。女真人在外出狩猎、与敌交战驻营期间,如果意外获得走兽或飞禽,他们往往将之视为吉兆,所得猎物也会被视为上天恩赐的吉物。因此,皇太极将此大鹿之角当作吉祥之物带回沈阳,命工匠制成鹿角椅,以兆吉祥。此后,清朝多位皇帝效仿之,逐渐成为皇宫“家法”物件。清朝乾隆年间,鹿角椅制作技艺流出皇宫,在民间逐渐流传开来。因鹿角椅用料独特、造型奇特、装饰丰富、技艺精良,又是“家法”之象征,遂被民间誉为“国角艺”。
其时,江门潮连卢氏家族先祖客居沈阳,以木作谋生,在民间学得鹿角椅制作技艺后将技艺应用到供桌、几案、支架等日用品的制作上,并把技艺传授给家族之男丁。第四代传承人卢志江、卢志明传承并拓展了技艺,改良剔角传统工具,发明勾榫加固防损技术,融进现代设计理念,依形施艺,风格鲜明而独特,融古汇今、简繁适宜、寓意深刻,将鹿角椅制作技艺发展到一个新的技术层面。经过数代传承人的改良和完善,逐渐形成了卢艺鹿角椅制作技艺。
卢艺鹿角椅制作用材考究,基础是选角和配对。一张鹿角椅要使用6对马鹿角,且对扶手、靠背、脚踏的鹿角要求各不相同,十分严格。其次,还要选取硬度相应的木材作为配料,多选用海南黄花梨、印度小叶紫檀、老挝大红酸枝等硬质名贵木料。
在造型设计上,卢艺鹿角椅在遵循依形施艺的基层上,还遵循祖辈传下的设计口诀:“九五尊显皇庭,三车足始矩角,角无规圆曲度,树无格连理枝,榫无隙车峰岳,礼无诚鲁斧落。”制作中,除了使用传统榫卯技术外,还应用了自创的勾榫技术对椅子加固防损。靠背板上还一般镶嵌着刻有古诗文或题字的象牙,如今因象牙禁止交易,已采用牛骨、金银等物代替。
融古汇今,按明式圈椅的结构造型制作而成的卢艺鹿角椅却体现了满族游牧民族豪爽粗犷的气质。制作工艺上采取中国传统的榫卯技术,通过雕、嵌、卯、磨等工艺手段,加上独创的勾榫技术和改良的工具,在传统的风格中融合现代审美,依形施艺,使鹿角椅作品具有造型优势。
此外,卢艺家具有限公司也注重传统技艺的传承发展和开发利用。第四代传承人卢志江用娴熟的技艺,以木料仿制鹿角,制作全木鹿角椅,唯美唯俏,形成一款具有另一种独特风格的家具。卢志明除了传承技艺外,在技艺传播上通过展览、展示、培训、讲座等方式宣传推广传统技艺,使这种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发扬和光大。
卢艺家具有限公司环保意识强,注重边角料的开发利用。不符合鹿角椅制作要求或无法配对的鹿角,制作成鹿角灯具、几案、底座、衣架、家居饰品摆件、鹿角酒等日用品,还利用鹿角的中药特性,碎小边角料制成鹿角保健粉,做到物尽其用,保护珍稀资源。
随着卢艺鹿角椅制作技艺的不断提升,卢艺鹿角椅得到广泛的市场认同,被内蒙、辽宁、浙江、黑龙江、江西、广东等地的传统家具专业园区或家具城用作我国传统家具代表性作品展示,被业内专业人士和民间传统家具爱好者收藏,也被一些大型厂矿、企业选用,技艺的传播和影响深远而广泛。
卢艺鹿角椅先后被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广东省家具协会、江门电视台、新会画报社、《江门日报》等媒体报道,2009年参加岭南古典家具设计大赛获得“金奖”,2010年参加中国华南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铜奖,2015年参加广东省家具协会珍品.精品评选中认定为广东省工艺美术广作家具精品等。第四代传承人卢志江的代表性作品《福禄寿鹿角椅》于2016年7月人选了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和中国工艺美术馆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并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永久收藏。
卢艺鹿角椅制作技艺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传承明清古典家具之精髓,融进现代审美理念,见证和承载者中国传统家具的发展历史,体现了满汉民族文化的大融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历史见证,具有较高的科学、历史和文化价值以及较高的鉴赏和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