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乡文化
巡马城
{{ play_currtime }}
{{ songarr.length > 0 ? songarr[play_idx].file_time : '' }}

巡城马

五邑,是指江门市下辖的新会、台山、开平、恩平和鹤山五个县级行政区。作为我国著名的侨乡,五邑地区的侨汇数量极为庞大,素有“五邑侨汇,为粤省冠”之说。该地区的华侨文化也因此具有了十分强大的影响力,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就有许多华侨文化的痕迹。像“爸爸去金山,快快要寄银。全家靠住你,有银就好寄回。”这首民谣,就反映了侨民家属盼望侨汇、望眼欲穿的情形,也体现了侨汇在当地民众心中的重要地位。身处海外的华侨们将侨汇,也就是类似今天具有汇款功能的一种纸质档案文件寄往家乡,供家人改善生活。而位于国内生活艰难的侨属也常寄望于这一封封的侨汇。2013年6月19日,随着侨汇档案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的世界文献遗产,负责派送侨汇,连接华侨与侨属的“巡城马”也重回人们的视野。

在移民初期,华侨们要想往家里寄送钱银等物品就只能回家时亲自携带,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回一趟家。随着寄送银信需求的增大,社会上逐渐出现了通过收取手续费为海外华侨传递信、财、物的特殊人群。以此为职业的人只能通过水路往来于华侨与侨属之间,远渡重洋、四海为家的他们由此得到了“水客”的称号。“水客”多为年轻力壮而又熟悉路途的男子,他们肩挑客人托带的物品,定期在广州和附近乡镇之间穿梭往来,犹如一匹巡城的马在勤劳地跑动,故又有“巡城马”之称。据说,能当上巡城马的人都绝对的老实忠诚且家中一定要有妻儿老小,只有符合这样条件的人才能让华侨降低对他们携款私逃的疑心,将物品放心的寄托给他们。为满足海外华侨传递物品的需求,“巡城马”的队伍也不断壮大。据有关估计显示,在清末民初年间,五邑地区的巡城马足有千余人之多。这些人凭着一双铁脚板,不论是风吹雨打还是严寒酷暑,一年四季都在奔走于华侨与侨属之间,为他们传递物品。繁忙的工作和遥远路程也让脚板起泡、食无定时成为了巡城马们的常态,“铁脚、马眼、神仙肚”就是当年这行人的真实写照。

巡城马的生活并不容易,他们依靠10%左右的佣金度日,只能住在办庄、客栈或船头等地。为了招揽侨汇业务,没有专门营业所的巡城马们往往就要利用各种手段进行广告宣传,如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和启事以及印制名片发放等。但更多的时候,巡城马还是靠自身积累下来的个人信用和熟人牵线招揽生意。要在艰难而动荡的20世纪保障个人信用绝非易事,虽说有堂口的贼出于事情败露会得罪不少人的压力,一般都不会打劫为一方老百姓服务“巡城马”。但也时有胆大包天的贼子跟踪至巡城马的落脚点,趁着夜色打家劫舍。若是碰上这般倒霉的事情,巡城马往往还要周围借钱周转以补上华侨委托的钱款,这样才能保全自己的信用。除了外界的因素,巡城马也得克制住自己心中想要贪点小便宜、拿走一点不会被发现的想法。

日复一日的两地来往,锻练出了巡城马们头脑灵活、能言善辩的应变本领。凭借着这些本领,他们逢凶化吉,平安地将委托人物品交付给接收人,是将海外华侨与家人、乡邦连接的核心纽带。随着社会的发展,见证了那段华侨血汗史和情感史的巡城马也走向了衰落,留给我们追溯的,就只剩下一张张侨汇和民间的只言片语了。


选择集数(共1集)

  • {{ index+1 }}
  • {{ item.title }}
  • {{ item.file_time }}
  • {{ item.vie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