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
恩平木鱼
{{ play_currtime }}
{{ songarr.length > 0 ? songarr[play_idx].file_time : '' }}

恩平木鱼

恩平木鱼,作为广东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江门市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地方唱调,也是恩平地区广为流传的16种四邑民歌歌种之一,传说它来源于和尚颂经时边敲木鱼边唱调子,经过几百年的传唱与当地人的不断创作,同时融合了江门多种文化因素与特征,便形成了恩平地方独特的唱腔,此种腔调又称为木鱼腔,其大致兴起于明清,发扬于当代。

明末清初时,社会动荡,乞丐为搏取人们的好感,便自发吟诵带有祝福的话语,同时还有叙述着自身苦难的生活、凄惨的经历,由于这种腔调带有押韵的特征,节奏鲜明,朗朗上口,易记易唱,便于传诵,久而久之,木鱼调便在当地大规模传播开来,成为具有浓烈乡土特色的民间文化代表之一。恩平木鱼所唱诵的内容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广泛反映出人民的实际生活,表现民间的风俗习惯,表达当地人朴素的愿望,所以也常被人称为"民间文化的百科全书"。

上个世纪50年代,农村地区有部分走街窜巷卖唱的艺人,用木棍撑着一个木制龙舟头,木制的龙舟头被雕成狮子或鲤鱼模样,艺人敲着小锣小鼓,卖唱乞食,此等活动被当地人称为"划龙舟",这些艺人唱的就是龙舟腔。后来,圣堂歇马村的失明艺人梁庚子创造了金兰腔、三级浪、龙头凤尾等唱腔,人们为纪念上述唱腔的创始人,于是把这种唱腔称为"庚子腔","庚子腔"在恩平流行甚广,是群众喜闻乐见的生活"增味剂",至今仍然流传不衰,在曲目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江门人的家族关系、日常生活与风俗习惯,成为了民俗文化研究者时常翻阅的必不可少的"活化石"素材。经典曲目《三姑回门》中,有这样一段曲词:"离情当晚长夜讲,不觉樵楼打五更,灯欲暗去把油添,从容慢慢对君言",该唱段的用词融合了古汉语的性质,内容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将离别之情诉诸衷肠,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十分能够寄托人们的思家之情。

到了60年代,恩平木鱼重新在舞台上大放光彩,不仅风行恩平,甚至唱遍南粤,火遍大江南北,经过民间艺人的不断创作,又诞生了东风腔、洪流腔、春雷腔、忆苦腔等,以其粗犷的旋律和浓烈方言风格的腔调,吸引着无数的听众。

近年来,恩平木鱼经过不断的改革与创新,更显现出浓烈的地方特色和时代气息。恩平木鱼歌词浅白,意义深远,唱出了劳动人民的心声,歌颂了社会中翻天覆地的变化,赞扬人们日新月异的生活水平,所以恩平人喜爱听,愿意唱。仅在恩城,就有10多个木鱼演唱队活跃在表演舞台上,在恩城街头巷尾以及老年活动中心等地,木鱼表演更是随处可见,可见恩平木鱼已经和当地人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了,融入于群众流淌的血脉当中。

江门也被称为"中国第一侨乡",曾经有不少人由于务工的原因而离开家乡,恩平木鱼也成了维系着海内外江门同胞的精神纽带,具有较高的文化身份认同意义和较高的社会审美价值。现在有不少华侨港澳台同胞都渴望将"恩平木鱼"录成录音带或VCD带到国外,让海外乡亲聆听乡音,追溯和回味故乡情怀,重温儿时的记忆。

遥听木鱼声声情,便识江门好儿郎。守护恩平木鱼,便是标绘江门人的精神坐标。

选择集数(共1集)

  • {{ index+1 }}
  • {{ item.title }}
  • {{ item.file_time }}
  • {{ item.vie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