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迹
凌东石戏台
{{ play_currtime }}
{{ songarr.length > 0 ? songarr[play_idx].file_time : '' }}

凌东石戏台

踏进狭窄的小巷子,绕过几家低矮的住宅楼,沿着城东小学再往前走几步,有一座古老戏台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就像一位耄耋老者,低头注视着身边来来往往的行人,它就是凌东石戏台,由于它的台基为石结构,因此本地人也习惯称这座戏台为"石戏台"。

江门就是这样一个很有文化底蕴的地方,许多文物古迹都零落在大街小巷里,隐蔽在屋居人家旁,别看这座石戏台夹在居民楼中间,似乎不是很起眼,未修复时,样子像极了破旧的老屋,但它却是一件珍惜宝贵的文物,其中共有三"贵"。

一贵在于它是传统的戏楼。戏剧是民众重要的精神娱乐生活,有人家聚集的地方就会有戏台的搭建,这座建于明代的戏楼外表虽没有清代戏楼那么漂亮华丽,但有着明显的南方建筑风格和特点。这座戏楼分前台、后台两部分,也标志着戏曲走向成熟为单层伸出式的戏楼,这种结构形式较为常见。所谓伸出式,是指戏楼前台三面敞开,可三面观戏,南方气温高雨水多,采用三面透空形式,便于通风。戏楼通高7.5米,台高1米,面宽15米,深11米,因此面积较大,可容纳戏班活动的范围也很广阔。戏台整体呈歇山顶式,顶部拱形,一斗三升斗拱。屋顶坡度亦较大,有利于减缓雨水的冲刷,同时也能够遮挡风雨,躲避严寒酷暑。戏楼整体粗犷质朴,严谨规整,有较强的明代戏楼的风格。

二贵在于它是供奉神庙的戏楼。该石戏台原是关帝庙的附属物,属神庙戏楼。它的对面,原来城东小学内,曾经有一座与它相面而立的关帝庙,在上世纪80年代建教学楼时才拆掉。这座关帝庙在明代万历三十七年的《新会县志》刻本中已有记载,而清代康熙《新会县志》卷九中记载得更详细一点,其都表明,在明万历二十七年,这座戏楼由千户陈大印父子兄弟购买当地人的民地兴建而成。神庙戏楼有它自身的发展过程。宋以后神庙广场前设戏台,应节或神诞演戏供奉神灵,所以戏台的位置要面对神庙,初是临时性搭棚,后发展到在台上建屋,作为永久性的建筑保留下来。关帝庙是公共性集散地,香客如云,因此石戏台也成为新会历史上重要的演艺场所,每年"关帝诞"都举办庆贺盛会,往往一连几天请戏班来演戏。明末清初有了"戏楼"的称呼。新会石戏台作为神庙戏楼,有它特别的文化意义,可以进行神庙的研究。

三贵在于它是历史久远的戏楼。它历经400多年,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后曾于清乾隆年间改建,又在同治元年重修。根据有关部门调查发现,全国保存下来的明代戏楼已不足80座,广东更为少见,新会石戏台便是其中有知名度的一座。鉴于凌东石戏台的文化价值,在1995年,政府就已经将它列为第三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评价它"对研究地方文化和民间戏曲表演艺术的发展,具有不可多得的考证价值"。如今政府正计划全面修缮石戏台,迁拆四周临屋,整治周边环境,恢复古戏台原貌。

凌东石戏台看惯了历朝历代的秋风春月,送走了逝水东流的滚滚长江,如今仍然绰约地亭立在我们眼前。凌东石戏台在我们共同努力的保护下,将成为江门人的一张亮色的文化底牌,以丰富的多元性和深厚的包容性吸引着海内外众多游客,如果你对戏曲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请千万不要错过凌东石戏台,来到这儿,你将会大有收获。

选择集数(共1集)

  • {{ index+1 }}
  • {{ item.title }}
  • {{ item.file_time }}
  • {{ item.vie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