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迹
石山摩崖石刻
{{ play_currtime }}
{{ songarr.length > 0 ? songarr[play_idx].file_time : '' }}

石山摩崖石刻

在恩平市大田镇的锦江河畔,有座石山。这里山林葱郁,景色秀美,石山上的岩石更是透出不一般的姿态,仿佛在与我们述说着大田的古往今来。石山的北面有一块古代石刻,总面积达2.56平方米,坐南朝北,呈四四方方的形状,周边还刻满云纹作为点缀。石刻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真实记录了元朝统治者残酷镇压瑶胞的历史。1989年,石山摩崖石刻被列入第三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石刻所在的石山虽然并不高,只有100来米,但是,通往大田、朗底、清湾等地区的江河水道、陆路都在此经过,并且横贯锦江河水南北两岸的渡口,也在其中。又因为石山的地理特征独特,并且还拥有石刻这样的历史文化景观,就吸引了许多四面八方的商客,也得以让更多的人能知晓此处的石刻。

摩崖石刻起源于远古时代的一种记事方式,人们会在天然的石壁上刻文造像,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石刻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石山摩崖石刻是恩平现存最古老的石刻,铭刻着大田地区瑶族居民被残酷镇压的悲壮历史,是研究恩平少数民族历史的宝贵资料。据史料记载,元代至正年间,少数民族瑶族人大量聚居在大田镇,但当时朝廷将瑶民视为盗贼,下令对其实施军事镇压。通判吴元良奉旨率壮士数千人直入大田,采取软硬兼施的策略,平定大田地区的少数民族。当时的恩平儒学正郑文将此事写成文字,刻在石山脚下的一块巨石上,名曰《大田峒摩崖平瑶记》。《大田峒摩崖平瑶记》以云纹为框,字体为楷书,全文共756字,笔法苍劲有力,是目前广东省内为数不多的反映古代统治阶级镇压少数民族的古代石刻,也让后来的学者能深入了解当时少数民族的生存状况,具有丰富的历史研究价值。

历史上,恩平聚居着不少的瑶民,但当时汉族人对少数民族持以敌视、排斥的态度,朝廷更是采取了一系列强迫同化的手段,甚至还颁布了"犁其巢穴,种类无遗"的灭族政策。自元朝至明朝年间,封建统治者还多次对五邑地区的瑶民进行军事征剿镇压,并且派重兵严守瑶民出入的路口,严密控制瑶民的活动。至明未年间,五邑各地的瑶族最终被汉族同化,恩平从此就再也没有一个瑶民存在。因此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大田峒摩崖平瑶记》是元朝统治者破坏民族团结的最好见证,对我国研究恩平少数民族历史也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过去,石山铭古裸露在外,经受风吹日晒,遭到了不少的损坏。但如今,广东省和江门市一起对其进行了修护,并且还将"石山铭古"作为旅游区开发,在为石刻搭建了保护亭的同时,还充分地利用空间发展绿色的生态旅游项目。石山除了石刻之外,周围的岩石也具有十分丰富的观赏价值,各类岩石虽然没有过多的棱角,却又不乏沧桑之美,并且形态各异,呈现出千奇百态的景观,令人不得不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将石山石刻的历史文化价值与周边大自然的生态价值相结合,打造一个文化古迹与自然生态相结合的景区,让游客能体验一种回归到大自然中,返璞归真,妙趣横生的感觉。在游乐之间,又能陶冶自身情操,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正是一举两得的好去处。

选择集数(共1集)

  • {{ index+1 }}
  • {{ item.title }}
  • {{ item.file_time }}
  • {{ item.vie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