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史迹
官冲窑
{{ play_currtime }}
{{ songarr.length > 0 ? songarr[play_idx].file_time : '' }}

官冲窑

在江门市新会区银洲湖的东岸,有一个镇叫古井,镇内有一条村叫官冲,官冲村的得名,与南宋宗室南逃有关。据《江门市地名志》记载:"南宋祥兴二年,南宋军南逃,大批官船曾在此靠岸。元朝初年间,林姓先祖从罗坑来此立村,追念此事,定村名'官冲'"

虽然官冲村见证过官船云集的大场面,可真正令官冲声名鹊起的,其实是一次次的考古发现。在1957年4月进行的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便在官冲村的山上发现了唐代古窑址,遂命名为官冲窑,窑址所在的山也更名为"碗碟山"。接着在1961年7月,广东省文管会和广州师范学院历史系联合组成一个文物工作队,对官冲古窑址进行第二次发掘,确定这是一处产量极大的民窑。直到1996年,有人在碗碟山开采高岭土,挖出了一批古瓷器,附近村民闻风而至,对古窑址造成破坏,新会博物馆闻讯派人保护现场,并邀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抢救性发掘,众多的文物才真正开始被重视。随后的两年里,考古队对窑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共发掘窑炉遗迹5座,窑场的总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出土日用青瓷器、网坠、纺轮、人物塑像、动物造型等各种陶瓷器4000多件。

2017年6月,多位古陶瓷研究专家从不同地区来到新会,一同对崖门官冲窑出土的唐代古陶瓷进行鉴定。在众多文物中,有一件高约10厘米,头顶发髻,双手交叉五指张开置于胸前,跪坐着的唐代人俑雕塑吸引了专家们的注意,她身姿曼妙,神态柔美。据广东省文物鉴定站副研究员许建林解释说,唐俑在陕西、河南等地发现较多,在广东则极为罕见。这件唐俑雕塑和唐代中原的风格是一样的,可见官冲窑制作的水平之高。

官冲窑陶瓷手工业显赫一时,烧制品在供应本地市场之余,更多的是销往海外,因此,官冲窑的发展与陶瓷的外销,得益于那条起自汉代、盛于宋、明代的海上丝绸之路。众所周知,"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一条重要通道,其起点是广州和泉州,终点是海外各地,以出口运输丝绸、陶瓷与茶叶三大传统商品为主。到了宋代,瓷器取代丝绸成为最大宗的出口商品,这条"海上丝绸之路"也相应地被称为"陶瓷之路"。而广东早在唐代便有专供出口的窑场,新会官冲窑就是其中一个,这里既有不同形态的陶器,又有烧造精致的青瓷器。如今,历史名窑已传承千百年,窑内的碗盘罐盆,豆杯盂钵,无不印着历史的痕迹,反映着江门的历史脉络和人文气息。

1998年,在印尼的打勿里洞海域打捞出一艘唐代的沉船"黑石号",船上载有运往阿拉伯的大约六万多件瓷器,其中有许多大型的青釉储物罐,据专家论证,这批青釉罐就采自新会的官冲窑。2016年,新加坡水下探险公司将其中一个青釉大罐捐赠给新会博物馆,让这件携带着海上丝绸之路历史印记的珍贵文物,回到了出发之处,向今天的人们讲述着官冲窑的悠久历史。

2015年,官冲窑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正申报"海上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未来,相关部门将会进一步挖掘其文化内涵及历史价值,官冲窑也将成为江门重要的一张"历史名片",吸引更多的目光。

选择集数(共1集)

  • {{ index+1 }}
  • {{ item.title }}
  • {{ item.file_time }}
  • {{ item.vie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