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围沙丘遗址
礼乐围沙丘遗址位于崖门镇崖南农林场六祖庙沙的沙堤上。其东南方向便是临崖门海口和黄茅海,西北方向则是古兜山脉的洪婆山。整个遗址面积约10000平方米,与洪婆山沙丘遗址位于同一条沙堤上,与崖门对岸的炮台山沙丘遗址以及下沙沙丘遗址隔河相望,与位于珠海和台山的沙丘遗址也相距不远,这一片沙丘遗址区也由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环珠江口史前文化圈"。
在遥远的史前时代,当这一片平原河网低地地区呈现在了古代江门人眼前时,一支漂泊的族群便借此安顿了下来。他们用自己的双手磨制石器、烧制陶土,过上了采集渔猎的生活。物换星移、沧海桑田,岁月的变迁让曾经欣欣向荣的史前文明遗址渐渐消失,只留下了沙土间的些许碎片。成为了现代江门人围垦造田时淘出的夹砂陶片。
2008年8月时,全国开展了第三次文物普查,尘封了四千年的礼乐围沙丘遗址才得以重见天日,因为所在地曾大量进行取沙、挖塘养鸭以及种植农作物等活动,对遗址造成了严重破坏,但仅有的些许痕迹也足以一窥史前江门人聚集地的盛况。发掘出的文物有黑陶和灰陶两种,样式有陶釜、陶罐等,陶器表面装饰有简单的刻划纹、编织纹、细绳纹等。除此之外也发掘出了少量褐红色的硬陶碎片,火候较高,带有精致的米字纹,也许出自史前江门人中的某位能工巧匠之手。对研究古代人类居住遗址与重要参考意义,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如今留下的这些碎片,也足以让身处现代的我们感受到远古时期江门人的智慧。
石器方面有采集器物石环芯、石锛等,这些石器质地坚硬,具有明显的人工磨制痕迹。石环芯直径约五厘米,厚度约一厘米,体现了远古时期江门人的精湛工艺。石锛则根据不同的功效有着不同的尺寸,大的约十三厘米,小的约三厘米。在遗址范围内还发现了三个人工凿成的圆形平地石坑,石质是红砂岩,直径约为1.2米,深度约1米,性质暂且不明,但从周围发掘出的采集遗物分析,这里有可能是制作石器的作坊。石器和陶器是人类史前探索时期的产物,是新石器时代到商周时期演进的重要见证者,这些散落的遗物,将江门的历史至少推进到了四千年前。
江门这片沃土经历了史前文明的点点星火,到明代又孕育了心学大师陈白沙,近代以来,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江门子弟又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时代新风。礼乐文化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精神一直滋养着一代代江门人成长。新时代的江门以崭新的面貌作为珠三角及港澳地区与粤西连接的重要交通枢纽,助力大湾区的经济腾飞。站在新时代的江门回望过去,早在中原地区的同胞步入文明殿堂之时,远在天之涯海之角的远古江门人也用自己的双手点亮了文明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