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文化
开平赤坎古镇
{{ play_currtime }}
{{ songarr.length > 0 ? songarr[play_idx].file_time : '' }}

开平赤坎古镇

潭江环绕,榕树婆娑;上下埠桥,界分东西;骑楼连绵,碉楼遍布;两座家族图书馆钟韵悠扬……如果你去到一个同时兼备这些元素的地方,那么你所处之地,必然是赤坎古镇。

赤坎位于江门市辖下的开平市中部,始建于清朝,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因区内土壤属砖红壤,且土色红赤,地处丘坎而得名,是一座具有浓郁岭南特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古镇。

围着赤坎古镇走一圈你会发现:潭江支流水系横贯全镇,包围赤坎的四周,像是一位母亲抱着自己的孩子,百年如一日,算是赤坎的“母亲河”。正是这流淌的潭江水,滋养了世世代代的赤坎人。此外,赤坎由渡口码头成长为工商市镇也离不开潭江为其提供的水陆运输条件。赤坎位于开平市中部,上接恩平、阳江,下通江门,广州及港澳,北连鹤山、高明、新兴,南往台山,本身优越的地理位置,借着潭江水运条件较好的“东风”,如今,在赤坎这个工商市镇看到船只频繁地在潭江江面上穿梭着也不算稀奇,南来北往的水陆运输,将赤坎与各省市密切联系起来,广佛输入蔗糖、铜铁制品,苏杭输入丝绸,四川、云南经香港运来药材,车马船只络绎不绝,每天都是一派繁忙景象。

而潭江之上,还坐卧着上埠桥和下埠桥,这两座桥吸引了不少文艺青年驻足,桥上视野宽广,能将沿河鳞次栉比的骑楼群一览无余,此时,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如若定睛细看,说不定有一个看风景的人正在楼上看你呢!如果你对历史有兴趣,不妨到上埠新桥上走一走,聆听“光阴的故事”。原来,关氏、司徒氏两大家族先后迁至赤坎,在清朝初年,两大家族分别在赤坎东西两边经营,于是形成了各自发展,明争暗斗的格局,赤坎古镇的规模也逐渐扩大。正因为两大家族泾渭分明,下埠桥成了一道分水岭,界分堤东、堤西,河东区是司徒族人,河西则是关族,其聚居区内也有外姓人居住,但他们互相之间绝不混住。

跨过古老的石桥,骑楼群便在眼前排列开来,走近细看,愈发觉得骑楼精美至极:东南亚风格的百叶窗,繁复美观的镂空窗花,装饰着罗马柱花纹的柱顶,在夕阳的照射下,仿佛披上了一件橘色的薄纱衣。此时再稍一转身,便能看到骑楼群清晰地倒映在平静水面上,甚至能看到水中呈现的班驳缕空的窗花,一阵风吹过,水面浮光跃金,古建筑群像镶了水晶的钻石楼,似真似假。骑楼是城镇沿街建筑,建筑物一楼临近街道的部分建成行人走廊,走廊上方则为二楼的楼层,犹如二楼“骑”在一楼之上,故称为“骑楼”。从功能上看,骑楼既可防雨防晒,又便于展示橱窗,招徕生意,所以现在的骑楼,地面的一楼一般用于经商,二楼以上住人。从数量上看,赤坎古镇的骑楼多达600多座,特别是堤西路、堤东路、中华路、牛圩路等几个路段几乎都由骑楼组成,其中堤西路的建筑最为壮观,构造也极为讲究,各式的西洋屋顶壁面后,是传统中式“金”字型瓦项。沿堤西路向里走,中华路等路段的骑楼楼顶装饰逐渐简单,牛圩路的骑楼多为两层楼顶的装饰也比较简单。

在沿堤耸立的骑楼群中,司徒氏图书馆和关氏图书馆两处雕楼作为两大家族数百年来明争暗斗的见证,现在依然作为地标性建筑夹杂于骑楼群间,十分引人注目。上世纪20年代,司徒氏家族筹得资金建成了一座三层高、外观典雅端庄,具备西式建筑风格的家族图书馆,馆内陈列本族名人事迹,藏品还包括慈禧太后题字等珍品,同时增建了美国大钟一座。司徒氏图书馆建成后反响热烈,关氏家族紧随其后,开始动工,于是建了一个规模与司徒氏相当的关族图书馆,也有各类珍贵藏品,采用了来自德国的大鈡。百年发展,百年竞争,两大家族成功打造了属于赤坎古镇独一无二的“名片”,从此,赤坎古镇河东、河西两处均有钟声响起,声韵悠扬,传遍后世。

漫步在沧桑厚重的鹅卵石街上,欣赏着班驳缕空的窗花和精雕雅致的灰塑,猛然发现:潭江、石桥、骑楼、图书馆、慢时光,这,便是开平赤坎古镇。

选择集数(共1集)

  • {{ index+1 }}
  • {{ item.title }}
  • {{ item.file_time }}
  • {{ item.vie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