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文化
开平碉楼
{{ play_currtime }}
{{ songarr.length > 0 ? songarr[play_idx].file_time : '' }}

开平碉楼

碉楼是中国的一种特殊民居建筑,因状似碉堡而得名,位于广东省江门市的开平碉楼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开平碉楼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建筑群体,被誉为“华侨文化的典范之作”、“世界建筑艺术博物馆”。 2001年6月25日,开平碉楼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2007年6月28日,“开平碉楼与古村落”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5处世界遗产,更是中国首个华侨文化的世界遗产项目。

2010年姜文执导的《让子弹飞》上演,影片的外景地就是开平碉楼。随着电影的热播,众人也将好奇的目光投向了这一特殊的乡土建筑。开平碉楼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现存最古老的碉楼是位于赤坎镇三门里村的迎龙楼,建造于1560年左右。碉楼的兴起和发展与开平的地理环境、社会治安及华侨文化历史密切相关。开平地势低洼,经常发生洪涝灾害,远高于普通民居的碉楼使得村民在洪水中得以存活。较高的楼层也使得村民得到了更开阔的视野,在当时社会秩序混乱,匪患猖獗的年代截击了不少土匪。身在海外的华侨也常集资汇回家乡建碉楼,为家乡出力。回归的华侨处于安全考虑,在回乡建新屋时也纷纷建成碉楼式的房屋。

开平碉楼千姿百态、形式多样。从功能上,有居楼、众楼以及更楼三大类。居楼是开平现存数量最多的碉楼种类,多建于村后,由富有人家独资建造,用作家族居住,因造型更为美观大方往往成为村落的标志。众楼是这三类中出现最早的,顾名思义由村人共同集资兴建,集资的人家每户分房一间,作临时躲避土匪或洪水使用。更楼出现时间最晚,看见这个名字我们便可以知道,这一类主要是用于打更放哨的。更楼多建于村口或村外山岗、河岸,配有探照灯和报警器,是周边村落联防需要的产物。从建筑结构与材料上看,又分为石楼、合土楼、砖楼和钢筋混凝土楼四种,材质的多样让碉楼能更好的将主人的意愿和国外建筑式样融为一体并呈现出来。不同的风格流派或宗教的建筑元素在开平碉楼中和谐共处,体现出特有的艺术魅力。尽管在用材和风格上各有差异,但开平碉楼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门窗窄小,墙身厚实且设有枪眼。碉楼顶层的四角一般都建有突出悬挑的全封闭或半封闭的角堡,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燕子窝”,方便对碉楼四周形成上下左右全方位的控制。这样独特的设计让开平碉楼在动乱年代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如抗日战争后期作为据点的南楼,还有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共党的地下活动场所的适庐和中山楼。

开平碉楼在历史上主要承担了防洪避匪的工作,在保护侨眷及村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起过不小作用。如今我们再看开平碉楼,则是去欣赏它的形式之美。古希腊的柱廊、哥特式的尖拱、葡式建筑中的骑楼,外国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艺术与中国传统的秦砖汉瓦相结合,西方建筑文化与中国传统乡村建筑文化相碰撞,共同创造了开平碉楼独有的美丽。塘口镇方氏灯楼、蚬冈镇瑞石楼还有自力村的碉楼群,一座座精美、豪华的碉楼不仅只是华侨的财富象征,更是一个家族的骄傲和自豪。

让我们一起走入其中,感受开平碉楼的历史与美丽吧!

选择集数(共1集)

  • {{ index+1 }}
  • {{ item.title }}
  • {{ item.file_time }}
  • {{ item.vie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