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葵艺
珠江三角洲西南部的新会,是中国著名的“葵乡”。新会葵艺是当地传统手工艺,历史悠久,以造型精美、制作技艺精湛的葵扇为代表,是广东四大传统工艺之一。
《新会县志》记载:1600多年前,上至朝廷大官,下至黎民百姓都爱用新会葵扇取风纳凉。葵扇有精粗之别,精制的扇还要进一步修饰和绘画。制扇剩余下来的末叶,还可加工成蓑笠、簟席、坐团等多种用具。
据《明史》载,在明代葵扇的手工业发展很快,葵扇成为畅销的产品,工艺已非常精湛,是奉献给皇室的贡品。早在明朝万历年间,新会葵扇已远销全国各地。
解放后,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葵业有了很大的发展,葵扇的产量和质量有了提高。1974年,新会县葵类工艺厂成功将中断了35年的竹箨画扇工艺重新挖掘出来,推出了新产品。1978年,新会的绣花织扇获省优质产品称号,三脊火画玻璃扇被轻工部评为工艺美术优质产品。1987年,还派代表参加法国民间艺术博览会,作现场火画扇制作表演。 2008年,新会葵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会葵艺品十分珍贵,其制作过程是非常繁琐细致的。要制作优质的葵艺制品,首先须挑选蒲葵树上刚长出仍未展开、质量上乘的葵芯新叶,然而每棵蒲葵树的葵芯有限,所以能被选为做葵艺的就更是百里挑一了。
采葵是第一步,到制成工艺品,还要历经剪、晒、焙、削、漂染、合、编织、勾花或嵌花、印花、绣花等近20道工序,做成一件葵艺品,需经10多人手的劳动。
要经历晒、剪、焙、焗、漂、染、合、画等20多项工序,每个工序都有相应的人员操作,非常繁复、精细,因此葵艺作品十分珍贵。廖惠林展示“烙画扇”的制作,他用电烙笔在葵扇面上作画,烙笔过处,留下了深浅不一的褐色线条及色块。廖惠林说:“葵扇上有葵骨,所以扇面有凸起和凹下的地方,不同葵扇厚薄度也不同,以烙笔作画时要很讲究技巧,否则烙穿了就功亏一篑。”岭南画派一代宗师关山月曾前来观摩,并曾60余次尝试“烙火画”工艺,但都无法把握烙铁的力度,每次都把扇面烧糊。最后,他只有掷“烙”长叹:真是一门绝技!
上世纪70年代,葵制品加工是新会的支柱产业。80、90年代以后,随着电风扇及空调的普及,葵扇的实用性被逐渐削弱,葵艺市场萎缩;加之由于经济发展,土地资源逐渐紧缺,蒲葵资源逐年减少。这使得葵艺艺人们不得不探索新的路子。许多新会葵艺传人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致力于创新和改良,将新会葵艺制品从实用品转变为工艺品,这使得新会葵艺重现生机!
近年来,不断推陈出新的新会葵艺产品深受海内外人士欢迎。现在精美的葵艺品远销至加拿大、美国、东南亚等地,一些海外的华人华侨会专程来订购,尤其是祖籍五邑的华人华侨。葵艺品饱含了儿时的故乡,与当时年少的记忆。现时还有不少海外的华人团体也向传承人订购葵艺品,用于馈赠会员。
新会葵艺融汇了编织、绣花、绘画、印花等工艺,以高超的造型艺术和精湛的编织技巧闻名世界,具有较高的传承意义。如今,曾经在炎热的夏天为人们带来一丝清凉的葵扇,重新焕发出了新的光彩。它们摇身一变,成为一柄柄精美的工艺品,苦苦坚守着这一切的传承者们也算是“守得云开见月明”,把那记忆里轻摇的舒爽带给后人,更把这份精巧也散播给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