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系列
鹤山红烟
{{ play_currtime }}
{{ songarr.length > 0 ? songarr[play_idx].file_time : '' }}

鹤山红烟

红烟是鹤山著名土特产,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过去曾经有过一段辉煌岁月。沙坪是鹤山经济中心,也是广东省内最大红烟集散地,当年沙坪经济的繁荣,有赖红烟市场的支撑。时至今日,在老一辈沙坪人中谈起吸食“尖唛”(指头大尾尖的鹤山卷烟)历史时仍津津乐道,无限眷恋,而远在美加、东南亚的一些老华侨,对吸食“老古烟”(鹤山极品红烟)仍情有独钟,“乐吸不疲”。

红烟原产南美,明代开始从菲律宾输入闽粤一带:“鹤山红烟以叶色红亮,味道浓烈,香醇馥郁,油份多、弹力强,揉搓不碎,久贮不变而驰名中外;鹤山红烟有上南、下南、上西、下西(指地域)之分,其中尤以雅瑶上南烟最佳。”

清乾隆十九年(1754)至嘉庆年间,鹤山县烟田处处,当时鹤山境内种植面积逾4万亩,年产烟叶5000吨,产量占全省的一半,沙坪周边的镇南、小范、石岭、玉桥、赤坎等地均有种植。广州、江门一些大烟庄均在沙坪设行收购烟叶,转运到欧美、南洋及港澳一带。 清末民初,鹤山成为广东烟叶主要出口基地,鹤山烟与南雄烟并称为广东标准烟。至1926年,全县种植面积达4.8万亩,年产烟叶7000吨。

其时沙坪红烟市场极其兴旺,烟丝加工业十分发达。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沙坪集收购、经营、加工一体的烟庄达10多家,从业人员过千人,加工烟丝近千吨,著名的有李义兰、冯友兰、英兰等规模较大烟庄,其中李义兰生产的黑猫牌烟丝风行海内外。这些烟庄,既加工烟丝,又贩运烟叶到粤西、肇庆、广西玉林、梧州等地销售。各地来沙坪采购烟叶、烟丝的烟商络绎不绝,带旺了餐饮、旅店等各行各业。

1951年,当时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著名爱国侨领司徒美堂到鹤山视察烟区,由此引出了一段至今还为许多老人津津乐道的关于鹤山红烟的故事。

建国初期,鹤山县的上南乡和开平县的赤坎乡,均为粤中地区土改试点,期间有民主人士向中央反映土地改革中一些华侨政策问题。毛泽东委派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主管侨务工作的著名侨领司徒美堂先生,回粤中侨乡调查,而调查的第一站正是鹤山县。当时,司徒美堂希望能够到鹤山上南亲眼看看全国知名红烟产区及了解侨务政策落实情况。

意想不到的收获是,上南人民除做好汇报外,还根据鹤山县委希望把烟叶送给毛主席的想法,特意精选了1.5公斤产红烟叶,用红丝带精装包扎好,请司徒美堂转送给毛主席,以表达鹤山20多万翻身农民对领袖的深情厚意。当年4月27日,毛泽东在给司徒美堂的信中对鹤山农民同志送的红烟表示谢意,使全县人民深受鼓舞。现在复信原件在鹤山档案馆妥善保存。

建国后,人民政府重视红烟生产,将之作为一项重要经济作物来抓,采取平价供应肥料农药,发放贷款以及技术培训等一系列扶持烟农和烟厂政策,使烟叶和烟丝生产逐渐上升。

上世纪80年代后期,进口卷烟大量涌入,国产烟产量翻番,年青一代烟民转吸香烟,加之农业结构调整,烟田大幅减少,进入21世纪,鹤山红烟基本退出历史舞台,但仍有部份老“烟骨”,在丁点自留地种上百数十棵自已享用,剩余部份拿到集市出售。

鹤山红烟由于自身特质,不宜制成香烟,但是作为用作“尖唛”(卷烟)或者煲“大碌竹”(水烟筒)的烟丝则非常适宜,味道浓烈持久,至今还深受一些农民和老人的喜爱。每逢二、五、八沙坪墟期,仍有10余个老烟农把自己吸不完的烟叶拿到墟市上卖,赚几个零花钱。偶尔也会有归侨来“帮衬”几公斤,就地加工成烟丝自制“尖唛”或土“雪茄”吸食。质量好的烟叶销售价格也不错。


选择集数(共1集)

  • {{ index+1 }}
  • {{ item.title }}
  • {{ item.file_time }}
  • {{ item.vie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