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从“四邑”到“五邑”
江门市的中心城区地处西江与其支流蓬江汇合处,蓬江北面的蓬莱山与江南的烟墩山对峙,好像矗立在江流中的一道大门,故名“江门”。明朝初时,江门已成为西江流域的商贸市镇。1904年,江门设立北街海关,成为中国沿海重要的对外通商口岸。1925年、1951年,广东省曾两次把江门设为省辖市。1983年,江门设立地级市,实行市管县体制。
如今的江门市设立蓬江、江海、新会3个区,下辖台山、开平、鹤山、恩平4个县级市,故而,“五邑”成为了江门地区的俗称。然而,江门地区的老一辈人,以及海外的侨胞们,却更愿意称自己是“四邑”人,这到底是什么缘故呢?让我们回溯江门的历史沿革,看看古韵悠长的“四邑”,是如何一步步发展为今天生机勃勃的“五邑”。
首先要说的,是江门市的中心城区,蓬江区。蓬江区是江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元末明初的时候,这里还只是一个名叫“江门墟”的市镇,隶属新会县。明朝大儒陈白沙先生写了首五言律诗,生动地描绘了五百多年前,江门墟的景象:“十步一茅椽,非村非市廛。行人思饭店,过鸟避墟烟。日漾红云岛,鱼翻黄叶川。谁为问津者,莫上趁墟船。”今天我们在水埗头仍然可以看到明初时修造的33级青石板梯,想象当年渡船云集,川流不息的人在水埗头登上青石街,走进墟市的热闹情景。
江门墟当时隶属的新会县,在新石器时代已有百越人居住,三国时置平夷县,属南海郡,是江门地区最早设立的行政区划,晋太康元年更名为新夷县。新会县的建置则始于隋代,隶属南海郡,又称冈州,明清时期归广州府管辖。新会是广东历史上文风最鼎盛的地区之一,号称“海滨邹鲁”,是南粤历史文化名城,陈白沙、梁启超、陈垣等都是新会人。1992年撤县设市,2002年撤市设区。
行政建置略晚于新会的是恩平,东汉建安二十五年,即公元220年建县,始称思平县。唐至德二年,即公元757年改名为恩平县,宋、元时期属南恩州管辖,明代时属于肇庆府。1994年撤县设县级市,由江门代管。面积1693.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0.97万。
台山在明弘治十二年,即1499年之前,都隶属新会县,1499年始建县,原名新宁县,隶属广州府,1914年改名为台山县,1992年撤县设县级市,由江门代管。面积3287.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5.39万。台山是广府文化的代表城市之一,有“中国曲艺之乡”、“飘色艺术之乡”、“广东音乐之乡”的美誉,同时,也被称为“中国第一侨乡”。
开平建县时间是明末清初的1649年,隶属肇庆府,1993年撤县设县级市,由江门代管。面积1656.9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1.77万。开平也是著名侨乡,广东省首个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见证着华侨文化的兴盛。
新会、恩平、台山、开平,四地土壤相接、水脉相连,文化上同声共气,行政建置上也曾几度分合,因而被视作一个整体,合称“四邑”,是海外华人心中永远的家园。
鹤山最晚加入到这个组团,清雍正十年即1732年,清政府始设置鹤山县,1958年鹤山曾与高明县合称高鹤县,1981年恢复鹤山县,1983年,鹤山并入江门,1993年撤县设县级市,由江门代管。面积1082.73公里,常住人口51.65万。
鹤山的加入,让历史悠久的“四邑”增添了一对羽翼,愈加强健的“五邑”江门,正在珠三角飞腾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