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溪柑普茶
我国用柑橘皮配茶已千年历史,“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就提到过“加入橘皮煮茶”。而“普洱”和“陈皮”的正式邂逅,却是发生在江门市的良溪古村落。
据说良溪村道光进士罗天池,就是柑普茶的始创者。罗天池原名汝梅,字草绍,1805年生于新会棠下镇良溪村,道光六年进士,被誉为“粤东四大家”之一。道光廿七年(1847年),罗天池辞官回乡,带回许多普洱茶。回乡的当年秋天,罗天池不慎得了感冒,就在书房内边看书边品茗。妻子忙用陈皮煮水给他服用,他以为是妻子煮水给他泡茶,于是把陈皮汤倒入茶壶里。这才发觉是镇咳、化痰的陈皮汤,倒了又觉可惜,就啜了一口,顿觉得淡淡的陈年桔子皮味和普洱茶混合的香味直透鼻孔,两颊生香。喝了几杯,便觉得咽喉舒畅,咳痰少了。第二天,罗天池又叫妻子煮陈皮水给他泡普洱茶。连服两天,化痰止咳,觉得心中的郁闷仿佛被陈皮和普洱茶洗了去。至此,每喝普洱茶,他都喜欢加上一些陈皮一起泡着喝。
隔壁的族弟给罗天池送来一些自己种的柑桔,他拿起桔子看了看,心想:普洱茶放置的时间越长,越醇厚滑腻好喝,新会柑桔皮也是放置得时间越长久去痰镇咳疗效越好,如果将这两种结合起来存放,既方便冲泡饮用,也容易储存起来。他把柑桔皮撕开三瓣,然后将普洱茶叶包起来,这样虽然易装茶叶但也易散出来。罗天池心想,如果要使茶叶放在柑桔里不漏出来,柑桔皮就不能受到破坏,这须将果肉和核掏空出来。于是,他取了一个青黄的柑桔,用刀子将柑桔底部割一小块,把果肉去掉,用普洱茶将空桔皮填充结实,再盖上刚割下来的柑桔皮,把果子恢复成原状,拿出去晒干。风晒干的柑桔皮呈金黄色既干又脆,散发出淡淡的桔子清香。为了防潮和不压破柑桔皮,他想起了在云南当地人喜欢用绳索把鸡蛋绑起串起来卖的风俗,就找来稻草,把柑桔茶一个个绑成串挂在书房,还送一些给乡人,并口授手动教乡人制作。柑桔普洱茶的制法逐渐在良溪传开,后渐渐传到鹤山、新会、开平等地,流传至今。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传承,罗氏柑普茶制作技艺于2015年5月26日被批准为江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底入选广东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江门市27个省级非遗名录项目之一。
近年来,柑普茶不断走出江门,受邀参加深圳文博会、粤港澳青年文化之旅、广东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中国农民丰收节、“岭南味 佛山品”首届佛山文旅欢乐季等活动,还参加了棠下镇乡村文化旅游节暨“棠下牛肉”美食节、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江门)名特优新农产品推介活动等,影响力不断扩大。
如今,柑普茶已成为良溪古村落“后珠玑巷”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代表着良溪人独特的茶文化,是良溪人心中的乡情,也是良溪古村“侨乡文化”和“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贸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江门乃至岭南风俗饮食、保健文化、地方民俗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