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山茶叶
鹤山境内山多田少,俗称“七山一水二分田”。鹤山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土壤深厚肥沃。又由于地处西江岸边,云雾笼罩,境内山多,有葵根山(茶山)、大雁山、白水带、马耳山、金鸡坑、昆仑山、皂幕山等,山高雾多,因而自然环境很适合种植茶叶。过去鹤山人自傲有三宝:茶叶、烟叶和席草。
鹤山种茶始于宋代,盛于明清。传说宋代有一男一女从福建来到古劳都的丽水石岩头山洞居住,他们带来茶种,种制青茶。青茶能清热解暑,医治百病。福建男女死后,丽水人在山头塑造一对石像,以作纪念,后人称石公、石婆,是古劳茶的祖先。
石岩头现存有9株古老茶树,品质特优,说是石公石婆所植,称之“宋茶”,古劳茶均是石公石婆所植的数十株老茶树繁殖。清乾隆《鹤山县志》记载“古劳茶味匹武夷而带芳”,佐证了这一传说。
自宋至清康熙年间,古劳都属新会县。清雍正十年(1732年)始建鹤山县,古劳都划入鹤山,故有“未有鹤山县,先闻古劳茶”的佳话。古劳都的丽水村种茶历史最早,而且品质特优,故丽水茶名气很大。
明代中期,古劳都以外也引种茶叶,而且比较成规模,比如鹤山有茶园约4000亩,年产茶叶1600担(每担60千克,下同),清乾隆《鹤山县志》就有“古劳丽水、冷水、山埠皆植茶。”的记载。
当时丽水人种茶热情很高,在其村后的葵根山开发茶园,先后建村10个,葵根山改名茶山。清康雍乾期间(1662-1795年),大批客家人从粤东、粤北迁入鹤山中部山区,茶区迅速扩大。清道光《鹤山县志》载:“自海口至附城,毋论土著客家多以茶为业。”出现了“无山不产茶,茶市达60余处”的鼎盛时期。“茶园8万亩,年产毛茶8.5万担,年出口6万担,鹤山茶几占全省输出量之八九成,其输向地近如南洋,远至欧美。”茶叶成为鹤山县主要特产,“邑中物产唯此可以甲诸郡”。1827年的《鹤山县志》又载:“近则自海口(古劳北)至附城(鹤城),毋论土著、客家,多以茶为业……”在葵根山、大雁山,也是“一望皆茶树”,“来往采茶者不绝”。
鹤山茶以其条索紧细,成色油润,汤色鲜亮,清香味浓,滋味甘滑,清热消热消滞而著称。其中以古劳茶山、宅梧白水带、鹤城马耳山三个产地的最佳。三地茶农以茶为活,鹤城的主街被命名为“茶行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积极恢复茶叶生产。70~80年代在合成农场建立大型的茶叶生产基地和在桃源马山成立茶叶科学研究所。1998年,全市茶叶收获面积153.9公顷。
经长期的经验积累,鹤山人创出了好几个茶叶名牌产品,其中最著名的为古劳银针,因其产自古劳诸山而叶尖如针、叶底青翠、叶背毫白如银,故名,尤以丽水石头岩之“翠岩碧绿”银针为最佳。其特点是条索细密,汤色清澈略带浅绿,味浓滑芳香,甘爽醇和,回甘力特强。
其次为白水带茶,产于鹤城的白水带山,其外形紧结“缩骨”,干后茎嫩,叶翠绿油润,汤色浓艳、耐泡,齿颊留香,为鹤山高山茶的代表。
再有就是马耳山茶,产于鹤城的马耳山至丫髻山一带,特点是叶干后“缩骨”,冲泡后茶芽半沉浮、垂直于水中,香远味浓,有消热消滞之功。
此外,用鹤山茶叶与江门鲜花窨制的香片(茉莉花茶)、凤凰兰茶(米仔兰茶)也很有名,曾作为中国花茶的代表,畅销南洋、澳洲、北美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