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乡文化
金牛山华侨义冢
{{ play_currtime }}
{{ songarr.length > 0 ? songarr[play_idx].file_time : '' }}

金牛山华侨义冢

每年清明节前,江门市新会区都会举行华侨义冢公祭活动,拜祭无家可归而葬于此处华侨先人。与普通的坟墓不同,草丛中,义冢的墓碑只及小腿处高,几块墓碑连在一起,一排排紧凑地挨着,间隙处只容人单脚站立。这些华侨义冢,被称为华侨史的“兵马俑”。

所谓华侨义冢,即收埋无主华侨尸骸的墓地。从19世纪起,伴随着美洲和南洋开发,不少华人被“卖猪仔”到美洲和东南亚一带做劳工。飘洋过海,异域谋生,数百年来五邑海外移民难计其数。由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使然,大多数五邑先侨在临终嘱托或没有嘱托,由当地华侨社团称之为“善堂”的组织,遵循广东人的“二次葬”习俗,在已故者首次落葬数年后再开墓捡骨重装,雇船将它们运送回乡。

在庞大的跨洋迁葬网络中,香港东华医院,成为全球华侨原籍归葬的重要转运枢纽。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东华医院负责接收从海外运回途经香港的华侨骸骨,后来更建立“东华义庄”。每隔几年,东华医院便负责将寄放在义庄里的骸骨分批送回广东各地,并通知其家属到指定码头认领。而无人认领的,皆由仁育堂、仁安医院、积德社等当地慈善机构负责选址集体安葬,华侨义冢亦由此而来。

金牛山华侨义冢,即黄冲坑鹤嘴华侨义冢,位于新会区会城街道仁义村金牛山,建于中华民国时期,由仁安医院安葬,共1508穴,是新会区现存规模最大的义冢。沙灰色半圆形墓冢、以红阶砖作为墓碑、墓碑上甚至没有墓主的真名。这些华侨义冢中埋葬的是何人,他们从哪里来,经历了什么,家在何处,又是怎样千里迢迢回到故土?在历经上百年的沧海桑田、岁月冲刷后,这一段历史似乎也被蒙上一层薄纱,渐渐不为众人所知。从历史的角度看,华侨义冢是华工血泪史的一部分,说明华侨在外受尽歧视,死后在国外无处安身的境况。他们是最普通的劳动者,也是构建世界网络的参与者。更重要的是,新会华侨义冢反映了早期出洋的华侨建立了一个跨越地域的比较成熟的慈善网络。从骸骨运输的路线来看,新会的慈善组织在协助认领并运送海外华人骸骨回乡的过程中扮演着枢纽的角色。与此同时,新会也成为了众多无人认领骸骨入土为安的终点站。“当初,修建义冢、用以承载先侨灵魂的土地,是当地人自愿捐出的。这是一件公益善事,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今天的金牛山义冢外围,有两块蓝色告示牌,写着“文物范围,保持整洁;严禁倾倒,违法必究”字样。据悉,之前修缮时,墓群及周边的树木和杂草一一被清除,受损的坟头和墓碑也逐一修复,并在各墓区内铺设沙灰路面、引水渠。为减少墓群受人为因素的波及,此次修缮工程还在墓群东侧铺砌了一面厚实的挡土墙,并在周边圈上铁丝网,墓园边沿种上花草树木,以加强保护。

华侨义冢是一部活生生的华侨史,既生动反映了华侨历史中苦难深重的一面,也深刻地体现了侨乡的人文关怀精神。加大对义冢的保护和研究,是对华侨先辈的敬意与缅怀,也是为了更好地对下一代尤其是华侨新生代进行爱国爱乡教育。像电影《寻梦环游记》中所说的“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记得你”,只要有人记得,他们便不算真正死去。

选择集数(共1集)

  • {{ index+1 }}
  • {{ item.title }}
  • {{ item.file_time }}
  • {{ item.vie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