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人系列
潘天佑
{{ play_currtime }}
{{ songarr.length > 0 ? songarr[play_idx].file_time : '' }}

潘天佑

2017年1月,当美国的火星探测车“勇气”号和“机遇”号先后登陆火星后,人们注意到,在帕萨迪纳喷气推进实验室地面指挥中心,聚集着多位华裔科学家,著名深太空通讯网络专家潘天佑博士就是其中杰出的一员。  潘天佑祖籍广东恩平。其父潘泽光当年是国民党空军飞行员,抗战时曾与美国飞虎队一起并肩作战。潘天佑五六岁到香港。先后在香港伊丽莎白中学和香港大学读书。他学习刻苦,成绩名列前茅,是拿奖学金的优等生。当问及在人生道路上,对他影响最大的人是谁时,他回忆起中学时代一位非常敬业的爱尔兰籍数学老师,经常利用课余和周末的时间为学生义务补习数学,使他获益匪浅,激发了他对科学的兴趣。

潘天佑喜欢理论物理,在香港大学主修物理学专业。到美国留学时他的博士课程还是物理学,后来又攻读了电机工程专业,1974年在美国南加州大学获博士学位。当时,美国宇航局正在招人,凭借物理与电机工程的双重专业背景他被聘用。潘天佑称自己初到宇航局时比较注重个人埋头研究,多发论文。后来他越来越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深感不仅要自己搞好研究,更要善于发挥团队中每个人的专长,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

潘天佑在深太空通讯专业领域享有崇高国际声誉。他多次代表美国宇航局与欧洲空间组织合作,多次去法国和德国出席国际会议和短期工作,协助法德等国管理太空通讯网络。在1998年的国际系统工程学术会议上他被推举为大会主席。由于在深太空通讯领域的杰出贡献,他被列入权威的马奎斯美国名人录和世界名人录。

潘天佑多次参与美国的太空探测项目,担任深太空通讯系统的主管。他所在的太空飞行操作中心,是太空工程的“神经中枢”,任务包括操纵、遥控、导航、资信搜集、电信线路处理、数据分析处理等。“卡西尼号”太空飞船是美国太空署多年来进行的最庞大的太空工程,耗资10多亿美元。这项巨大的太空工程凝聚了大量华人的劳动成果,而潘天佑是几个主管中惟一的华裔人士。

30年来,潘天佑多次参与美国太空项目,他带领本系统数十位同事,强化和改善探测车与地面控制中心的联络,艰苦的工作终于在“勇气号”和“机遇号”成功着陆火星上得到肯定。他个人曾两次获得美国宇航局火星探测有关项目奖励。

2009年初,德国太空署特别颁奖给美国华人科学家潘天佑博士,表扬他多年来对美国及德国太空合作事业的贡献;美国的三星上将也亲自颁奖给潘博士,感谢他多年来于美国太空总署﹙NASA﹚加州理工学院喷射推进研究所的重大贡献;伴随旅行者一号及二号在深太空飞了31年、抵达太阳系边缘,NASA特别颁奖给潘博士,祝贺他的卓越功绩……

潘天佑也对祖国的新生代寄予厚望,他曾在一次交流会上寄语中国的青年学子,希望年轻人用功念书,有好奇心,重视团队合作,独立思考,不盲从,兴趣要广泛,在科学研究之外还应涉猎点儿文学艺术。

正是这种执着的好奇心,让潘天佑一生从未停止对宇宙和未知的探索,从而取得了今天旁人难以企及的成就,这种探索精神,更应当成为每一个正在成为栋梁之才的青年学子们的楷模典范!

选择集数(共1集)

  • {{ index+1 }}
  • {{ item.title }}
  • {{ item.file_time }}
  • {{ item.vie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