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人系列
周文雍
{{ play_currtime }}
{{ songarr.length > 0 ? songarr[play_idx].file_time : '' }}

周文雍

“刑场上的婚礼”,是我们都熟知的一个革命英烈故事,讲述的,就是周文雍与在革命斗争中建立爱情的女共产党员陈铁军一起,在广州红花岗刑场举行了悲壮的婚礼,从容就义的动人事迹!

“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壮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躯为群裂。”这是共产党员周文雍被捕后写下的不朽诗篇,激励着无数国人为理想信念而奋斗终身。

1905年8月,周文雍出生于江门市开平市百合镇宝顶村一个贫穷塾师的家庭。虽然家境贫寒,但是周文雍从小热爱学习,积极接受进步思想,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共青团广东区委执行委员、中共广州市委委员、中共广州市委工委书记、广州工人赤卫队总指挥、中共广东省委候补委员、中共广东省委常委等职。

“五四”运动后不久,周文雍考入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以下简称“甲工”)机械科读书,受到“五四”运动的革命思想影响,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在此期间,他结识广州学生运动领袖阮啸仙、刘尔崧、周其鉴等,在他们的影响下,思想觉悟提高很快,于1923年5月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被选为该校学生会会长和团支部书记。1924年因领导全校师生反对学校组织“陆军团”,触怒了顽固派的校长肖冠英。这年暑假,学校贴出告示,以“参加社会活动过多,旷课严重”、“无心向学”为理由,开除了周文雍的学籍。

周文雍离开“甲工”后,组织上安排他从事工运并在“新学生社”负责团的工作。1925年他参加中国共产党。1925年省港大罢工时,他被派到广州沙面洋务工会参加领导工作,一直坚持到罢工胜利结束为止。1926年初,他回到“新学生社”负责团的工作,并被任命为中共广东区委员会职工运动委员会委员,成为当时广州工人运动领袖刘尔崧的得力助手。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时,周文雍把青年工人组织起来,成立担架队、运输队;在学生中成立宣传队、卫生队,与省港罢工工人一起,给北伐军以有力援助。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中共广东省委决定,在广州举行武装起义并成立革命军事委员会,周文雍任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兼工人赤卫队总指挥。广东省委派遣陈铁军给周文雍当助手,协助周文雍筹备广州起义。为避免引起怀疑,两人假扮夫妻进行革命活动。

广州起义于1927年12月11日爆发,周文雍领导的工人赤卫队配合教导团攻占国民党广州市公安局。但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疯狂镇压,起义遭到失败,周文雍和陈铁军转移到香港。为了重建广州党组织,周文雍和陈铁军不顾个人安危,于1928年1月从香港重返白色恐怖笼罩的广州,两人再次假扮夫妻重建地下党组织进行秘密革命斗争。

1928年2月2日,因叛徒告密,两人不幸被捕。在狱中,他们遭受严刑拷打,但始终坚贞不屈。敌人无计可施,决定判处他们死刑。在共同进行革命斗争的过程中,周文雍和陈铁军产生了爱情,但为了革命事业,他们将爱情一直埋藏在心底。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们将埋藏在心底的爱情公布于众。临就义前,周文雍要求与陈影萍(陈铁军化名)合影,于是给后人留下了一张珍贵的铁窗前的遗照。

2月6日,他们被押赴广州红花岗,在行刑前,周文雍“将围颈之巾转绕其妻(陈铁军)颈上,并与之握手;其妻则手持周颈部之绳,使勿缚急。”表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纯朴的爱的情愫,随后英勇就义。1980年,周文雍陈铁军的革命事迹被拍摄成电影《刑场上的婚礼》而广为传播。



选择集数(共1集)

  • {{ index+1 }}
  • {{ item.title }}
  • {{ item.file_time }}
  • {{ item.view }}